牌坊是古代用来宣传封建礼教的标志性建筑物,虽然牌坊包含的一些价值观在现在看来是落后愚昧的,但是牌坊本身是具有文物价值的。
据旧版《攸县志》载,清末民初,县城街道有牌坊41座,乡村26座。宣扬功德的,如“百粤保障”坊在县城十字街,为按察使洪云蒸立;“春浪腾蛟”坊在县儒学右,为刘钦荐立;“禹门春暖”坊在渌田镇,为蔡思位立;“忠孝儒臣”坊在湖南坳乡杜口,为陈仰立。标榜科第的,如“三登”坊在县城十字街北跨街而建,为元进士张公大立;“翰林第”坊在县衙前,为翰林院检讨易舒诰立;“进士”坊一在今网岭镇洞井铺,为兵部侍郎王伟立,一在今上云桥镇沙陵陂台上,为布政使文士昂立。宣示官职的,如“太中大夫”坊在县城东郊,为参政陈廷连立;“都谏”坊在学城龙氏宗祠前,为参政龙光立;“郎官第”坊在今皇图岭镇,为知县贺敖亮立。宣扬伦理道德的,如“双旌”坊在县城北门内,为孝子欧阳再思、同妻孝妇谭氏建;“世受国恩”坊在县城珍珠巷,为孝子刘仲昭、刘洪珠建;“纯孝”坊在黄丰桥镇昭村,为庠生文德和建。
银坑义士坊。址在今莲塘坳镇银坑村横铺组虎形山北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攸县知县孔宪典奏请,道光皇帝敕书,为旌表陈兆昺义行而建。陈兆昺,银坑人,例贡生,诰封昭武都尉。生平乐善好施,为重建大宗祠捐资千串,建兴贤堂捐租百石,助书院膏火三百串,捐育婴堂租百石。陈兆昺义士坊坐西南朝东北,整体用青石构筑,四柱三门三层,葫芦顶。高10.8米,宽7.3米,周边设围栏,占地面积72平方米。正门第一层横额汉白玉石雕二龙戏珠,上刻“旌表义士陈兆昺之坊”9字。第二层间坊雕八仙人物图,左右两柱坊雕人物故事,中间回字纹空心石雕,上端汉白玉石雕“好善乐施”4字。第三层横间坊石雕二凤戏球,中间竖汉白玉石雕“圣旨”二字,两旁竖“寿”字青石雕。顶端飞檐呈屋宇状石雕,上有宝鼎、龙凤图形。正门前另立石狮一对。整个牌坊保存完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8年12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皮佳贞节坊。封建社会推行“三从四德”的礼教,对于贞烈节妇,予以立坊竖匾以资表彰。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皮佳贞节坊,在今鸾山镇皮佳村,距县城一百一十里。砖面结构,中间正墙高6米,拱门宽1.7米,坊基宽8米。正墙上层呈倒梯形,中刻“贞节”二字。顶端成梯形,盖瓦。上层中墙为底宽二分之一。正墙两边为品墙,高4.5米,宽2.5米。牌坊厚1.33米。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为旌表刘某之妻皮氏而建。
满江百岁坊。近年版《攸县志》载,明清至民国,县内年满百岁的寿星有6人,其中有5名百岁老人由朝廷旌表建坊。5座百岁坊匾中,现仅存黄丰桥镇满江“百岁坊”。县志载:满江百岁坊始建于清光绪初,为旌表监生洪开适之妻皮氏而建。皮氏(1774~1875),清乾隆甲午至光绪乙亥年间人,享年102岁。上事祖翁7年,祖姑15年,事姑翁40年,与丈夫洪开适夫妇齐眉74年。生子7人,膝下见孙38人,曾孙45人,玄孙2人。亲见7代,五世同堂。牌坊砖石结构,成品字形三墙。中间正墙高3.5丈,宽1.2丈,上端垂“圣旨”二字。中间署“百岁坊”三字,正门宽5尺,墙厚3尺。左右品墙高1.8丈,宽9尺,整个基宽3丈。碑身各刻绘花纹,巍峨壮观。2003年,洪氏子孙洪长青等集资修饰一新,可供参观。
沙陵陂贤德坊。址在上云桥镇沙陵陂文家大屋。2008年,由乡人集资兴建。高13米,宽12米,四柱三门。中门横额书“贤德坊”三字,两侧对联为“枕神岭,望仙峰,天宝蕴物华;襟雷塘,牵丽水,地灵出人杰”。联语概括了该地四面环山,一水穿流,人才辈出的美好形胜。贤德坊选址在雷公山下,为沙陵陂中心地区,文氏聚居发祥地。文氏后裔为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和深切怀念而建此坊。贤德坊与新近建成于境内的“抗日志士纪念碑”,可谓双星辉耀。
来源:攸县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