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囿于梦魇中的人性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解读(下)
▲▲▲
Title:Stuck to the nightmare of humanity——CanXue's "mountain cabin" interpretation
作者:代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四川637009
Author(s):Dai Kui,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China
关键词:梦魇 象征 隐喻 人性
Keywords:nightmare;symbol;metaphor;The human nature
摘要: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是八十年代探索小说浪潮中的重要收获。其作品以荒诞、梦魇般的形式,纷繁复杂的象征、隐喻为我们呈现出一种自我批判和怀疑的内心真实,以不知所呓的言语展开一场拘囿于梦魇中的人性突围。
Abstract: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avant-garde literature, can xue's "mountain cabin" is an important harvest in exploring novel wave in the eighty s. Herworks in the form of absurd, nightmare, complicated symbol and metaphor for our present one kind of self-criticism and doubt true, has not been nor to the words of a nightmare stuck to break through the human nature.
三
博 弈 :遗 失 的 缺 憾 与 人 性 的 突 围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反复出现“我”清理抽屉的相关描写,与此同时母亲对“我”的百般阻挠架构起了本文的框架。小说中“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但是母亲却像是诅咒一般的说“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当“我”不在家时,家人把“我”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我”最喜爱的死蛾子、死蜻蜓被扔在地上,无数次把“我”的围棋埋在水井旁,“因为我开关抽屉的声音使他发狂”,母亲一度想打断我的胳膊。小说并没有正面说明抽屉里面有什么山上的小屋,只是提及里面有“我”最喜爱的死蛾子、死蜻蜓,还有一盒围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抽屉,都能在小说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这里我认为“抽屉”实则象征着丧失而迷惘的人生秩序,“清理抽屉”则是“我”想要重建个人秩序的不断尝试和努力,家人的阻扰更多的折射出外部环境的艰辛,如同家人每次偷走抽屉里面的围棋被“我”挖出一样,“我”和家人之间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博弈的状态。此外,家里其他单位也处于一种对弈状态:母亲除了与“我”彼此对立互弈外,她还与内心深处的恐惧进行着厮杀,“在睡梦中那么害怕,脚心直出冷汗”,同时还“做了一个很下流的梦”,以至于“到现在背上还在流冷汗”,这些惊惧异常的表现或通过他人之口,或通过自己所诉变相的说明母亲一直处于和自己对垒的境遇。而父亲一直做的打捞剪刀的梦,更多的是和时间的博弈,当他开始回忆自己的梦时,触目的是“密密麻麻的蝇屎”,这些漫长的时间沉淀暗示了历史的不断堆积,但无疑这场对决以父亲的失败而告终:“我奔回屋里,朝镜子里一瞥,左边的鬓发全白了”。最后是在文中出场不多的小妹,似乎她只是充当着“我”与父母之间的传声筒角色,在这场人性的突围赛中似乎完全沦为旁观者,其实不然,在“我”的眼中小妹的目光“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另一种情绪投射,她与这个家的其他成员一直进行着精神的博弈,置身“我”与父母的矛盾之外,脱离精神桎梏的漩涡,关键时刻发出正义的呐喊。
正因为“我”清理抽屉的不断失败,家庭桎梏下掩藏的内在焦虑日益膨胀,终于使“我”萌生了到山上去看看的念头,去寻找只有“我”感知的那个小木屋的踪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寻找小木屋的两次经历构筑了小说的另一条线索。第一次上山,“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每一块石子都闪动着白色的小火苗”,由于在封闭狭小的家里待得太久,早已让“我”丧失继续向前找寻的勇气,所以“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这是一种病”,这是家人对我此般行径的评价,当一群病人对病人说“这是一种病”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压抑和折磨,这点从“我”和山上的小屋内那个人存在某种相知可以看出来:“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当“我”了解了家人各自的梦魇境遇,自以为能够以此来弥补内心的缺失完成自我的拯救,重新出发寻找山上的小屋时,小屋消失了,这种悖论的结尾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一旦一个人的价值体系混乱无章,在他人的影响下缺少了基本的认知判断能力,小屋也就不在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小屋的存在。
四
人 性 复 归 的 灵 魂 叩 问
《山上的小屋》似乎笼罩着一层怪诞的迷雾,越是想要拨开这层迷雾,越发的让人绝望,自我的迷失、内在的焦虑,甚至是人性的陷落变异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向我们传达的悲观思想。但是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可以证明残雪以其晦涩的语言暗示着其一直在找寻失落的人性之光。首先,“我”作为家里的一员,感知着其他人不能感受的一切,这本身就流露出作者泄露的一丝人性之光,在无可避免又不得不面对的宿命情节面前,“我”同小屋中的人一样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不止一次的告诉家人小屋的存在,就算面对家人的阻扰,“我”也坚持不懈的清理着抽屉,上山找寻,即使最后陷于新的迷惘和绝望。此外,“晒被子”这一细节也隐晦的传达出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憧憬,只要天一晴,家人就纷纷晒被子,被子是噩梦的温床,是恐惧、迷惘的伪装,但是却时常曝晒在阳光下,这些沐浴在光明下的丑态、黑暗不正暗含着作者希冀人性复归的灵魂叩问吗?
正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成其为黑暗;正因为有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可以说残雪给了我们一颗微弱但炽热的火种,照亮形而上的寒冷、恐惧,让我们得见人性在痉挛中不断突围,最终复归。
参考文献
[1]残雪.山上的小屋.人民文学,1985( 8).
[2]施津菊, 吴晓棠. 残雪小说:半巫半梦中的“灵魂”世界——以《山上的小屋》为例 .名作欣赏,2008( 4):62.
[3]季红真.《被囚禁的灵魂—— 读·山上的小屋》.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1期.
[4][加拿大]李天明著,吴非译.残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仝铮铮. 挣扎于恶梦——残雪《山上的小屋》解读.阅读与写作,2000年04期
后记:大学时总想着笔耕不辍,幻想着用一篇篇文章为自己赢得名和利。本文作于2014年岁末山上的小屋,那时已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一挥而就的随笔似乎模糊了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投稿学校期刊未果后更是陷入莫名自卑的漩涡,后虽有幸被《北方文学》期刊主编垂青,然囊中羞涩,就此搁浅,以为后话。今公之于众,止增笑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