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面上的热带气旋,一种极猛烈的风暴。台风经过地区常有狂风暴雨,气象学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台风一词起源于广东一带,那里是多台风地区。古代老百姓对台风缺乏认识,统称为“大风”。而广东话“大风”的发音于“台风”的发音十分相似。
到了16世纪,西方由于新航路的开通,欧洲人到广东贸易交往日趋增多,他们也学会了对“大风”称呼。由于是音译,英文把“大风”称为“typhoon”,与现在的“台风”发音十分接近。在崇洋的风气下,认为西方人都把“大风”称为“台风”了,我们也跟着叫“台风”。
其实,“台风”的称呼是出口转内销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官方把台风称为“颱风”,字体简化后,才称为“台风”。
近年来,国际会议对台风的等级又作了新规定。16级风力以上的称为超强台风,风力在14-15级的称为强台风,风力在12-13级的称为台风,风力在10-11级的称为强热带风暴,风力在8-9级的称为热带风暴。
对台风的等级分类,更利于人们做好对台风的防御工作,对尽量减少台风所造成的损失大有帮助。
台风简介
(1) 指亚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旋风。例: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
(2) 特指热带海洋发生的强烈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
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气温均达到最低值,天气条件极为恶劣,但台风眼附近通常是风平浪静。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泰培与美国地图的大小比较。
台风云图
typhoon 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
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