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傩文化起源于何时?临武傩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傩,包括傩祭、傩戏、傩舞。被誉为“是戏剧艺术之源”,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礼 月令>中就有“季春,命国难(傩。下同)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难,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记载。<论语 乡党>也说“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都就说明早在春秋以前的中原,就有了傩的活动,而且在于惊驱疫厉之鬼,所以演员们扮演的都是鬼神,如二郎神、土地菩薩、关公、三娘、来保等称之为九神。每次傩祭的时空跨度很大,一般是先一年请神许愿,第二年正月完愿,俗谓之完“神狮子愿”。许愿仪式较简单,完愿才是活动的重头戏,有23项大程序,下面还分成近百个小项目,完成这些程序要三到四天。活动时,演员们戴着樟木特制的假面具,载歌载舞,或吟或白。舞姿或粗犷,或柔婉。歌唱的形式多样,有独唱,有齐唱,有清唱,有伴唱,有对唱,表演得亦庄亦谐,极尽神秘、诡异、纯美之能事。

油湾傩戏与其他地方傩戏相同的是傩祭、傩戏、傩舞三者合一,祭中有戏有舞,舞中有戏,戏中有舞也有祭。都是不凭借舞台。都是木刻面具,不同的是别地的面具戴在脸上,遮住整个靣孔,油湾则是戴在额头上。别地傩戏大多已省去“路祭”这一程序,而油湾仍保留着,且表演得既庄严又热烈。再就是油湾的傩戏本土化的程度很高,特别在语言上,很多方言被用上来。像<土地关>中的“一刷一溜又溜到何处”。像<夜叉关>中的“牛头经文”(炆),“高粱经灿”(舂),“按糍粑”,表现出通俗诙谐。地名也都用上本地的地名,如<土地关>中,土地住在北京,他“一刷一溜”,就经过长沙--衡州--桂阳,“溜”到了临武。<打狮子>中,猴子被一路牵行的旅程是:长沙--衡阳--耒阳--郴州--宜章--蓝山--临武--茶山--小湾--大泉--小城。一些故事也改了,如把人们尊敬的关羽说成是好色之徒,把孟姜女改名三娘。使得表演更接近群众生活,更为雄浑粗犷,风趣诙谐,情致盎然。

傩戏活动的主要程序:

福主家许愿供愿牌、装彩神像、开光点眼、路桥祭、拨兵、会兵、安兵歇马、九神过关、走界、勾愿参神、安龙神、打狮子、抢稻草、造船、行船、斩小鬼、烧船送邪、倒水、倒旗布、卜卦、踏昰、兜神、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