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老地名的故事

潇湘街
潇湘街在石鼓区,中山北路东面,东起湘江北路,西至荷池路。此地在古代位于衡阳城的潇湘门,故取名潇湘街。
据相关资料,“潇湘”一词有多解。其一是单指湘江。古人把潇湘作为湘江的别称。出自郦道元《水经注 湘水》中:“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其二是指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因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所以人称“潇湘”。
清代时,在潇湘街与今中山北路处建有钟鼓楼。晨钟暮鼓,指引着潇湘门的开关启闭:巍巍潇湘门,悠悠钟鼓音,街旁江水碧,天上白云深……

文运街
在石鼓区,南起司前街,北止长青路。
明清时,衡阳是衡、郴、道、桂等24县科举考试之地。考棚就设在这条街附近。明清时期的考场,都是单间号舍。每个考生一间号舍,答卷、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号舍内,及至考试结束方能出来。当年的文运街,考棚之外旅店林立,是各府县考生考前考后的住宿之处。
街道关乎考生前途命运,一场考试下来,或连中三元赴省进京考进士中状元,或垂头丧气重归故里寒窗苦读。文运街,取“文化昌运”之义,是为诸多考生图个吉利。

陕西巷
在石鼓区中山北路地段,因历史上此地设有陕西会馆而得名。
会馆的雏形始于两汉,当时将各地方同乡官员、士子在京城居住的地方称做郡邸。到明代永乐年间已有明确称呼的会馆。
明、清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科举考试制度以及人口的流动,促成会馆的诞生和兴盛。
会馆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为官绅乔寓之馆,二是既为官绅又为科举士子住居的馆所;三是专门为赴京科考的士子住读之所。到后来,商人也涉足会馆,会馆又成为同籍商人聚居会商之所。
想来,衡阳不是陕西人赴京赶考必经之地,所以,这司前街的陕西会馆,应该是工商性质的馆所。

“人民路”的前世今生
在今天的石鼓区,东起中山北路,西连环城北路。
明代时,这条路的东端有桂王府。这个桂王是明神宗第七子朱常瀛,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廿六于衡阳就藩。这首任桂王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初四,病死于梧州。他死后先由其第三子安仁王袭位,也称“桂王”。但安仁王不久也去世,这时又由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沿袭为桂王。这最后一个桂王即南永明帝,最终为吴三桂杀害。因此明朝历史上有三个桂王,除了衡阳,在广西、云南、缅甸等地也有桂王的遗迹。
到清代同治年间,衡阳的名人,响当当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去世,清庭谥彭玉麟为“刚直”,将这条路上的桂王府赐为彭公祠。延续到民国政府时,此路又被命名为刚直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4年,衡阳市政府将西面的福星街并入,命名为人民路。过去几十年,这条路上最显赫的是饮食文化的辉煌。沿路曾经有天津小吃馆、朱陵面馆、实验餐厅,为衡阳人民留下了美味的记忆。如今路上有人民路小学、市群众艺术馆等等,在衡阳也算得上是声名显赫的单位了。

濂溪巷
位于石鼓区,南至司前街,北至潇湘街。古时,巷内有濂溪祠。民国时改称五甲巷。得名与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有关。
周敦颐是湖南道州营道县人。宋仁宗天圣2年(公元1024),周敦颐七岁时,因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来到衡州府投靠哥哥郑向。当时,郑向在衡州府城西的凤凰山上隐居读书。郑向将妹妹和外甥安置在自家,并对周敦颐进行启蒙教育,奠定了他的文学基础。
宋仁宗天圣9年(公元1031年)郑向到京师做官,周敦颐也随舅父和母亲离开衡州去了京师。周敦颐后来做过一些小官。但是他致力于研究《周易》,写出了重要的理论著作《太极图说》,从而奠定了他的理学家地位。
周敦颐死后,随着学生程颐、程颢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周敦颐成了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读过他的文学名篇《爱莲说》。
周敦颐一生中,有18年是在衡州居住或来衡讲学。据《清泉县志》记载:宋开禧3年(公元1207)知县唐晔为纪念郑向、周敦颐,在郑向故宅遗址凤凰山,始建“濂溪寺”,这实际上是一座书院,此建筑毁于元朝末年战火。

花药山
在岳屏公园内。据《清泉县志》载:花药山在衡阳城西南二里,东晋时有葛洪到此炼丹药。
《清泉县志》提到的东晋葛洪是著名的道士,又是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学家。传说葛洪近四十岁时辞官离家,来到杭州的西山岭结庐修炼,晚年又在广州的罗浮山上炼丹采药。可见葛洪炼丹之地不止一处,他既然云游四方,那么在衡阳的花药山炼过丹是完全有可能的。
民间另有一说。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居衡阳仙姬巷时,常来此山采药,治病救人,花药山之名与此也有关系。
花药山还曾经有一处佛教宝刹。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花药山下建起了一座光孝报恩寺(即后来所称的花药寺),规模较大,为当时衡阳佛界四大丛林之一。现在是衡阳市戏校校舍。

五桂岭
在雁峰区,身傍大名鼎鼎的回雁峰。其形状如一只伏卧的乌龟,因此原名就叫乌龟岭。
1944年日寇犯我衡阳,抗日部队在岭上设阵地与日军激战,阵地几失几得,有力打击了敌寇的嚣张气焰,小小乌龟山,成了敌人的伤心岭,成为衡阳保卫战中的焦点之一。
1947年,士人嫌乌龟之名不雅,谐音易名为五桂岭。

天 马 山
时下衡阳人开玩笑,常常戏谑对方:“天马山倒了围墙”,意谓对方是那里跑出来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那里有一所精神病院。
天马山,在蒸湘南路与解放路相接之处。它南邻岳屏山,海拔83.2米,因山的形状像一匹飞马,因此叫做天马山。其实古代传说中的天马是另一种样子的。据神怪故事集《山海经》记载,天马的样子像狗,脑袋是黑的,身子是白的,看到人就飞走。它名叫“天马”,它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雁城的天马山虽然不会飞,但是却能阻挡敌人侵犯的脚步。1944年,日寇进攻衡阳,中国的抗日军队坚守此山,与日军激战47天,挫败了敌军速胜的企图,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概。因此,天马山,是一座有着传奇故事的山,是一座英雄山!
天马山上原有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西禅寺,僧众多时达数百人,为衡阳四大丛林之一。西禅寺旁边有一株樟树,至今仍郁郁葱葱的挺立在路旁,庇荫着雁城人民。

王衙坪
在城南区大码头横街。因旧时有明工部侍郎王诏府第,故名王衙坪。
据史料记载,衡阳王氏鼻祖为万庄公,字敬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灵寿县,以进士官邵阳令,万庄后居住衡州长平乡渔溪。
到了明代,这时王氏族中出了个工部左侍郎王诏。他曾主持修建过保存至今的衡阳王氏宗祠。传说其曾到雨母山“帝喾祠”祈子如愿,还愿时将雨母山的“帝喾祠”修葺一新,并撰写了帝喾祠碑文。
明末清初,1619年,伟大思想家王夫之诞生于王衙坪。

白沙洲
在雁峰区。湘江自西南而来到这里之后转向西北面,形成一个很大的河湾。经年累月,这一段的河心便积聚了一大片沙洲。因河沙色白,故名白沙洲。后来,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河心的沙洲渐渐与河岸连成一片,沙洲不再独立存在,而地名却世代相传下来。
白沙洲历代为丁氏聚居之地。清代咸丰年间,丁氏家族人气鼎盛,衡州一带的进士、举人、解元,多出丁门。
从旧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白沙洲一带是衡阳最大的木材集散地。零陵、祁阳山区的木筏顺江而下,进入衡阳境内便驻扎在白沙洲河边,买方卖方都相聚于此,生意兴隆,以致形成了一条300多米长的白沙洲街,伙铺、酒楼、茶馆繁多,更有修船作坊,热闹非凡。
由于有成片的沙滩,有清浅的河水,白沙洲河边一度成为雁城最好的天然泳场。每年夏秋之际,成百上千的市民呼朋唤友,携儿带女前来戏水,成为一道盛景。直到大源渡水利枢纽建成,上升的湘江水浸没了沙洲,这里才沉寂下来。

丁家牌楼
位于雁峰区。
明万历年间,有丁姓大族聚居于此。族中有一妇,婚后仅一年,丈夫即亡故,其时丁氏腹中有七个月的胎儿,堂上有老迈的婆母。丁氏含辛茹苦,侍奉婆母,抚养幼子。待到婆母亡故归山,幼子入学启蒙后,丁氏殉节随夫,时年仅29岁。到清乾隆二年,丁妇曾孙丁一焘,赴京赶考获殿试第二名,官授翰林院编修,皇上得知其身世后,降旨旌表其太祖母,并建石坊于丁氏妇之墓侧,御赐“松柏节操”牌坊额,此地从此得名“丁家牌楼”
“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于表彰女性一生对丈夫坚贞不渝,她们或是丈夫死后长年不改嫁,或是自杀殉夫。
所以有人说,那些矗立在乡间道路地边的每一处贞节牌坊,必定埋葬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埋葬着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雷祖殿
是一条小巷。在雁峰区先锋路南面。
雷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雷雨之神。其全名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为其封号。人类对雷公、雷神的崇拜,自原始时代即或有之。但是,在神仙系列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则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认为,诸法之中,最厉害的是雷法。因此雷的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玉枢宝经》称,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所以民间对不孝顺的人则咒骂其会遭“雷劈火烧”。
据《明史》的《礼志》载,道家以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现身之日。每年这天,地方上要派官员致祭,以祈福消灾。
正因为此,古代许多城市都建有雷神庙、雷祖殿。衡阳城里的雷祖殿建于清初,用于祭祀雷神。殿旁的小巷则以殿得名。

黄茶岭

这一地名与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有关。民间相传,黄巢克衡州后,曾驻守于现在的黄茶岭,地因此而得名。后代的统治者认为黄巢是反贼叛逆,不可用作地名纪念,故改称黄茶岭,代代沿袭至今。
据《清泉县志》载:“黄茶岭在城南回雁峰后。俗伪茶为巢,亦称黄巢岭”。另外,在史书《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着记载: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九月,黄巢率部攻克广州,由于岭南气候湿热,北方来的士兵多患瘴疫,人心思归。黄巢乃决意北还,是年自桂州编木筏,沿湘江而下,连克永州和衡州,直抵潭州城下,黄巢挥师力战,一日而下潭州,唐军十万人血染湘江。

天后街
在和平南路与吉祥巷之间,有一条小巷名天后街。它的名字也与吴三桂有关。相传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之后,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神庙——天后宫,因此后来地名就叫做“天后街”。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天后是海神,天后宫又俗称娘娘宫。它供奉的是一位神女——宋代福建蒲田县贤良港出生的林默。传说她自幼聪慧,精通医理,终生行善济人。她还熟谙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工和渔民;她还能预测天气,以保护渔舟和商船的安全,因而被人们尊称为神女。她死后被人们立祠供奉,尊称妈祖。以后又经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
因“天后”起源于福建地区,随着福建人四处迁移,各地也建起了天后宫,它一般是福建移民聚集的场所。

五福庵
是一条巷名。在今雁峰区,连接解放路与先锋路。旧时,此地有一座五福庵,因庵命名。

张飞巷
在雁峰区,北接环城南路,南连仙姬巷。
这个地名牵涉到屠夫手艺和三国名将张飞。
旧时,手工艺的五行八作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人道是“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一般说,一个行当供一位祖师爷,但是也有几个行当共一位祖师爷的。比如典当业、算命业等就奉关老爷为祖师。更有一个行业供好几位祖师爷的,比如管仲、蚩尤、炎帝都是盐业的祖师爷。
那些杀猪宰牛羊的屠夫们该尊奉谁呢?有的供奉楚汉时期的樊哙、陈平。但也有人供奉张飞。他们都是杀狗杀猪起家的。
张飞本是一介屠夫,以杀猪为业,赚点下水与散碎银子度日。自从桃园三结义,张飞名声大震。更由于张飞在衡阳战斗过生活过,因此衡阳的屠夫们对张飞颇有好感,推举他老人家当祖师爷的决议,很快就一致通过。并盖起了一座张飞庙。供奉起张飞的塑像。

金鳌巷
在今中山南路东面。金鳌巷就是因为当年此地有一座形似金鳌的山头。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保持家天下的长久统治,将诸皇子分封到各地为王,这就是史载的“封藩”。明成化23年(公元1487年),朱祜木云 封雍王,弘治12年就藩衡州府。
雍王于衡州即位后,看中了金鳌山的风水。在此辟山移土建造雍王府,形成了一条繁华街巷。
荣华富贵终有尽时。1507年,雍王死去。1643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占衡阳,一把冲天大火烧掉了雍王府,宫室灰飞烟灭,只留下金鳌巷的地名。

龙船巷
在雁峰区,位于回雁峰下。当年,因此处地势高峻,当时并无高层建筑,视线一览无余,站在这里可尽情眺望湘江。
据记载,公元1644年,即清朝顺治元年,衡州人在巷尾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龙王庙,香火鼎盛。特别是每年的端阳佳节,衡州城中官员百姓,军民人等,相聚于此。观望山下,湘江波翻,锣鼓喧天,彩旗飞扬,健儿奋争,龙舟竞渡,龙王庙看龙舟成为端阳节一处景致。后来此地就名为龙船巷。
如今,龙王庙已不复可寻,但是香火尚存。因巷内还有两处庵寺,每逢初一十五,有善男信女进香,钟磬悠扬,烟雾燎绕。

鲁班巷
在雁峰区雁城南路,有一条小巷。街面不大,名字却十分响亮——鲁班巷。
衡阳的鲁班巷,传说起因于明末的1628年。这一年,衡阳木工同业自行集资,在巷内建筑了一座鲁班殿,用于祭祀其祖师爷鲁班。此后巷以殿而得名,代代相传至今。

仙姬巷

据《清泉县志》载: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何仙姑曾经云游到衡阳,何仙姑当年所住的小巷,后来被名为仙姬巷。

后宰门
在今天的石鼓区和平北路以东。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 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率军攻入桂、川、湘、闽、粤,战事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后宰门”就是那时起的名,后宰,是古代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

太梓码头
在雁峰区雁城路口。

在湘江大桥未建成前,这个码头是衡阳东西两岸市区的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均从此地过渡到对岸。一说此地古称曹家码头,明代时称太梓码头。到了清代,因吴三桂太子殒命于此,遂名太子码头。

据《衡阳县志》载: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于城南回雁峰北曼陀山上,举行登基仪式。吴三桂的一个儿子认为山峰过于矮小,预兆大周根基太浅,前途不佳。吴三桂认为其出言不吉,影响国运,于是不由分说,将其立斩于雁峰山下。

马王巷
在石鼓区,南起人民路,西接蒸阳路。

此处历史上又称马王庙,因巷内原有五代时楚王马殷庙。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王朝并起。九世纪末,唐将孙儒与杨行密争城夺地失败,其部将刘霆锋与马殷率余部转入湖南,后刘霆锋为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将。十世纪初,马殷攻占潭、澧、衡、道等二十余州。公元927年,后唐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从此湖南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马殷建楚国,其居所楚王宫,在今长沙马王街。马殷统治湖南时期,社会稳定,国库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当时,衡阳的社会也相对安定,具备了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一度促进了陶瓷业的兴旺发达。930年,马殷去世。史载,马殷死后,“群民号洮,念不欲生”。所以才有建马王庙纪念之举。

打线坪
位于雁峰区。据资料记载,还在明代以前,打线坪这个名字就已经存在了。城市也是慢慢长大的,那时的衡阳远没有现在这么大。那时的打线坪只是衡阳城城墙边的一块大草坪。

由于衡阳靠湘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有人便靠湘江捕鱼为生。捕鱼要用渔网,织渔网要用长长的 苎麻线。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一种棉织的夏布,例如做蚊帐就需夏布。织网织布都需先纺纱织线,线愈长愈好,可以少接头。原始的纺线法,纺线有多长就要有多长的地段来摆线,于是纺线者多汇集于打线坪这一空阔的大坪。原先城南区环城北路有家纱带厂,有时可见工人就在街道边上拉开架势,立几根支架,扯上一二十米的纱,将两支或多支单纱合纺成一根粗线。

衡阳方言称“纺”为“打”,因此集中纺线之地被叫做打线坪。

吉祥巷
在雁峰区,南起先锋路,北接解放路,在旧城改造中已有变化。因吴三桂曾在巷侧建天后宫,希望天后为其带来吉祥,故取此名。

淘沙巷
在石鼓区,起于向阳路,与和平北路相交。

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又是造新历,又是制新钱,铸造发行“昭武通宝”。

钱币铸造一般要经历雕刻母钱、翻模、铸造、修整打磨等工序。其中翻砂的石英砂原料,需要经过筛选淘洗。当年淘沙巷这个地方,就是加工铸钱用的型砂的工场。故因此得名。

马嘶巷
在雁峰区中山南路东侧,有一条小巷,名叫马嘶巷。

相传清朝初年“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起兵反清,挥师入湘,盘踞衡阳,在此地饲养战马。当时,因这里终日骏马咆哮,嘶鸣不息,故名马嘶巷。

史载吴三桂军队很强的战斗力就来自骑兵。吴三桂还在辽东时,其组建的骑兵部队就被称为“旋风狼骑”,骁勇善战。吴部有战马八万匹。在当时的条件下,骑兵是速度最快的部队,有时为了长途奔袭,每个士兵备有双马,多时甚至是三马,途中随时换乘,军队行进的速度不减。

尽管吴三桂的铁骑所向无敌,但是师出无名,在强大的清军面前,吴三桂还是失败了。

来源:衡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