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潭书院在湘潭城里头喇叭街,是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也是湘潭市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据清乾隆时提督学政阮学浩《昭潭书院记》载:“潭州据衡湘之交,山水灵秀,最为楚南佳处。生其间者清慧有文,盖承中土清淑之气,又沐国家立学教士风化之所渐摩,士之弦歌于斯而不辍者,既百余年矣。壬戌岁,予奉命视学湖南。时关中李君尹潭邑,率邑人士于学宫旁(现文庙东),择隙地建置书院。案图以观,则自讲义之堂,以及栖士之舍,与夫藏书之室,积器之区,靡不具备,连甍飞闼,既巨且丽。”乾隆十年(1745)书院建成。取其昭彰湘潭之意为昭潭书院。

昭潭书院的前身是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知县方伯创建的义学。义学突出慈善性质,即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学生不用交学费。由于义学规模小,越来越不能满足求学的需求。乾隆八年(1743),知县李松带头捐出俸银并联络湘潭士绅乡贤,在学宫东的空地上耗时两年扩建义学为书院。昭潭书院,名称取自湘潭境内昭山的湘水昭潭,显然还有昭彰湘潭的意义。书院南临街有一座屏墙,青瓦砖墙,两端各有一门为东角门和西角门。坪北为大门,青砖瓦墙,门上有“昭潭书院”匾额,南北两面有走廊,现已拆除。入门后有通道直通二门,方进入书院内院。两门之间为一小院落,再进为明伦堂,是书院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讲堂。讲堂是传统的青瓦重檐,东西为马头墙,堂中四立柱,前后有走廊,各两立柱,两边为侧门,带有厢房,东门称“腾蛟”,西门称“起凤”。再往北有井屋、丽泽堂,丽泽堂上层为奎星阁,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形制,既祀奉主宰文运之神奎星,又为藏书之所。

昭潭书院既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极严格的治学纪律。这在乾隆间朱廷模《昭潭书院学约记》有载:“先生之教及门也,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以为读书明道之基。……标其优者,用资观摩。于英年多方引诱。尤加意贫士,不受贽仪,且分金以助之。朱、张、胡、真四贤祠近在院右,时率诸生入谒,以振其志气。……自先生来主讲席,每年肄业者不下数百十人,相亲相敬,严惮自生。下至厮役门隶辈,咸安戢不敢肆。墙壁户牖,公置书籍器用,一一无或损坏。讲堂学舍,所在肃穆,俾吾侪俯仰揖让其间,相深于道德文章之域。”   

昭潭书院聘请学者名流来此主讲。晚清湘潭大儒曾任山长。

书院的建成,对于湘潭是一件盛事。古人笔下记录不少。乾隆间,提督学政阮学浩的《昭潭书院记》,称赞书院“连甍飞闼,既巨且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昭潭书院高大上,规模一流,教学设施应有尽有,既有讲堂,又有学生宿舍,还有图书阅览室和储藏室。乾隆间邑人何元樽写下《昭潭书院赋》,自豪之情流露笔端:“此固一邑之特佳,与碧泉、锦湾而竞秀;抑亦三湘之最胜,同橘洲、枫浦而不群者也。则有名流硕彦,学士大夫,寻芳选胜,歇马停车。”元樽先生笔下的昭潭书院是全县风景最美之处,可以与湖湘文源千年碧泉、人文荟萃千里湘江第一湾窑湾媲美,与长沙的橘洲和浏阳的青枫浦齐名,是硕学鸿儒名人学士盘桓流连的文教圣地。这里的橘洲,不是长沙的水陆洲,而是昭山附近的兴马洲。兴马洲风光秀丽,“双流泻练,人烟橘柚”,而且西隔湘江,与湘潭县相望,控湘江水路之咽喉,形势极为险要,为长沙天然屏障。青枫浦,又名双枫浦,在浏阳市浏阳河南岸,为古浏阳八景之一。杜甫曾写诗: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