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当涂的七次相遇

“千古一诗人”李白生于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2年),其大部分人生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这正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期。李白一生流离坎坷,却“好入名山游”,漫游了大半个中国。他与当涂更是有着不解之缘,自25岁到当涂开始,直至62岁终老当涂,37年间曾七次踏上这片土地。

南朝大诗人谢脁曾筑宅当涂青山,常来此居住吟咏。李白一生仰慕谢脁风范,他多次来当涂,或泛舟姑孰溪、丹阳湖,或登临天门山、牛渚矶、凌歊台、灵墟山,或观赏谢公宅、桓公井,或寓居横山石门,反复遨游题咏,对当涂风光、名胜赞叹不已,留下了56首诗文。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广为人们传诵。

李白与当涂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当时他25岁。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李白乘船离蜀,出三峡,南游洞庭,居安陆,游襄汉。第二年夏,东下南京、扬州,途中沿着浩瀚长江,饱览了当涂天门山、牛渚矶、白壁山、望夫山的风光,写下了著名的七绝《望天门山》。天门山地势险要,风光绮丽,吸引着历代墨客骚人。李白此后也曾多次来游,其诗文多有描绘。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横江词》);“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歌动白纻山,舞回天门月”(《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李白专写天门山的诗文,除《望天门山》《天门山铭》外,还有《姑孰十咏》中的《天门山》。

李白第二次游历当涂,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秋。李白东涉溟海后,溯江西上观云梦,途中在今采石矶停舟夜宿。有《夜泊牛渚怀古》纪其事。诗中以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识拔袁宏事,抒发怀古之情,以袁宏自况,自伤知音未遇,遂生“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之叹。

李白第三次游历当涂,是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秋。李白由安宜(今江苏宝应县)溯江西上巴陵,月夜行船,过白鹭洲,途经当涂采石,作《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崔员外宗之,唐开元中曾官尚书员外郎,后至南京,与李白交游甚深,常与白泛舟江上,诗酒唱和。此行则是他舟过采石,即景生情,“挂席移轻舟”“怀君不可见”的寄情之作。

李白第四次游历当涂,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春,李白怀着傲岸自负、不满现实的心绪,由扬州、南京溯江而上,在风景幽美的当涂横山,一直隐居到秋间。《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寻雍尊师隐居》诗就是写这个时期的活动的。横山,即横望山,亦名隐居山,位于当涂县东北六十里,山高478米,为茅山余脉,连亘数十里,界延江苏江宁、溧水和安徽当涂二省三县,因四望皆横而得名。山中有一石门,“山水尤奇,盘道屈曲,沿磴而入,峭壁二里,夹石参天,左拥右抱,罗列拱拇,高者抗层霄,木者人衍奥。中有玉泉嵌空,渊渊而来,春夏霖潦奔驰,秋冬澄流一碧,萦绕如练”。(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李白暮年作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中就追溯了这段隐居生活。这年秋,李白还登上龙山写有《九日》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龙山的迷人秋色和诗人放怀畅饮的情景。在这期间,李白经常往来于当涂、南京、宣城之间,写有《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望夫石》《天门山铭》等诗和铭文,且适逢当涂县令李有则创制化城寺大钟告竣,李白又为之作《化城寺大钟铭》。

李白第五次盘桓于当涂,是天宝十三至十五年(公元754-756年)之间。是时李白自幽州之行南下归来,一直往来于皖南的南京、当涂、宣城、南陵、泾县、青阳、贵池一带,几乎游遍了皖南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当涂有较长时间停留。这期间,李白完全陶醉于当涂的山水胜景之中,所到之处尽情游赏,尽兴题诗,写下了《姑孰十咏》《横江词》等名篇。同时,与当涂的官员、寺僧交往频繁。天宝十三年秋,李白与隐士殷十四夜泊当涂城北黄山脚下,有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纪其事。天宝十四年五月,又登黄山,送溧阳尉李济押解漕运粮船东下,写有《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入夏,陪宣州司马武幼成游宴姑孰亭,作有《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陪当涂县令李明化游化城寺,作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李白与当涂县尉赵炎也是莫逆之交。赵炎为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之地人,约天宝十四载至十五载在当涂县县尉任。他为官政清刑简,为人志气豪烈,且擅长绘画。李白在当涂与他交往甚笃,且有诗文相赠,如《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涂赵少府炎》诗即是。李白的《赠友人三首》,第二首在敦煌唐写本残卷中题作《赠赵四》,赵四亦即指赵炎。天宝十五载春,赵炎“以疾恶抵法,迁于炎方”,离开当涂时,李白一直送至城西南30里天门山下,作《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

李白第六次游历当涂,是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时当永王李璘以平乱为号召率水师东下到达浔阳(今江西九江)时,知李白此时正因避乱而隐居于庐山屏风叠,于是便三次征召李白,邀入幕府。李白因救国心切,出于平定叛乱的愿望,亦即应其所请。然而即位的唐肃宗却视永王璘为心腹之患,下诏讨伐。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浔阳狱,后流放夜郎,在巫山途中遇赦。此后,他又辗转于南京、当涂、宣城、和县等地。

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暮春,年老体弱的李白又往横山石门,《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以纪其事。夏,在采石写下《横江词六首》。这一年八月,安史叛军残部史朝义向东南窜扰,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李光弼率领八道节度使,出镇临淮,抗击史朝义。六十一岁的李白闻讯毅然决定从军,不料行至南京,因病折回,穷困潦倒而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这是李白第七次来当涂,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当涂。此次来当涂,李白就再也未离开过。

初,李阳冰不知其意,直到看见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这首诗后,才把处于窘境的李白挽留下来。不日,李白病重卧床不起,遂枕上授稿,托付李阳冰编集作序。尽管李阳冰“临当挂冠”,仍于十一月初十撰写了《草堂集序》。李阳冰接友以仁,李白非常感激,特为之作《当涂李宰君画赞》,赞其“缙云飞声,当涂政成”。第二年,亦即宝应二年(公元763)早春(七月改广德元年),寓居当涂养病的李白,身体略见好转,且有子女在身边相伴(见《游谢氏山亭》),亦时有“春风舞云”的快慰,但抑郁寂寞之情仍难以摆脱。此时李阳冰早已卸任离开当涂,李白在当涂无所依靠,处于“天涯失归路”的彷徨孤独之中,于是他又相继写下了《春日独酌二首》《江南春怀》《下途归石门旧居》《览镜书怀》《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日出入行》《江上秋怀》《田园言怀》《古风其五十九 恻恻泣路歧》等诗篇。是年重阳节,李白再登龙山,举觞赋诗,怅咏悲凉一生。登高归来,又写有《九月十日即事》一诗,借花自惜,自伤自悼。入冬,李白沉疴日亟,自知康复无望,病中长吟《笑歌行》《悲歌行》,因患“腐胁疾”,病死在当涂。逝前还赋有《临路歌》一首。

李白病逝后,先殡于当涂县南10里的龙山东麓。儿子伯禽定居当涂,“贞元八年(公元792)不禄而卒”;孙子出走,下落不明;两孙女皆嫁给当地农民,“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李白死后50多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在察访三四年后,乃得知李白两孙女的信息。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遗言宅兆”的遗愿,将李白墓迁至青山之阳,并撰写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立于墓前。

李白与当涂的七次相遇,贯穿他的一生,最终终老于此,或许也是早有定数。李白的浪漫洒脱,当涂的人杰地灵,二者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李白与当涂的相遇,是文人与城市最美妙的结合,当年他游览过的地方,人们接踵而来寻踪、凭吊;他的墓茔,当涂人民世世代代为之守护;他的文气,千年来也一直为当涂人民传承。李白爱当涂,当涂怀李白。李白与当涂的缘分,如今仍在继续。

(为方便读者阅读,文中部分地名采用的是今地名)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2015年8月版

2、《当涂县志》,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3、《李白与当涂》,马鞍山市当涂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徽省出版总社,1987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