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铭》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写的,《九疑山铭》摩崖石刻南宋才刻的。
九疑山铭摩崖石刻 在九疑山玉琯岩上。高53厘米,宽63厘米。
蔡邕就是古代知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名望极高。
汉灵帝熹平七年(178),蔡邕遭人陷害入狱,免死出狱后“旋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流放至朔方郡。不久又得罪骄横权贵,再遭诬陷。蔡邕害怕无法幸免,于是逃命江海,避祸于南方十余年。其间泛游潇湘,在永州地区活动了很长一段时间,留下大量活动遗迹。在道县的含晖洞,他题刻了“水天一色”的榜书;另一处他曾驻足流连的岩洞,被后人命名为“中郎岩”。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他题写了“秦岩”洞名。
蔡邕游览九嶷山,拜祭舜帝陵,撰写《九疑山铭》以表心迹——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烝烝。师锡帝世,尧而授征。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篇铭文,又是一篇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祭舜帝文,也是迄今为止见于摩崖石刻的第一篇直接描写永州山川人物的文学作品。铭文既描绘了九嶷山的高峻和兴云播雨的功能,又歌颂了舜帝的圣德和养民之恩、教化之功。
南宋淳祐六年(1246)道州知州李袭之嘱郡人李挺祖书刻。翟中溶《金石文录》谓其书“取法汉隶,结构有体,在宋人中已不可多得”。
1995年出版的《湖南省文物志》评价:蔡邕《九疑山铭》“碑文既颂舜帝之德,亦颂九疑之功,文词典雅,历代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