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然后就是那场长平之战。
对于那场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战争,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后人,依然会觉得非常震撼。以至于有关长平之战的争论,上千年都没有停止。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当中胜出了,是否真的有机会取代秦国,彻底统一天下呢?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赵国的出现开始说起。
虽然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秦国,确实堪称死敌,但让人很意外的是,这两个国家的王族,其实有同一个祖宗!
秦赵两国共同的祖先,叫做嬴蜚蠊,此人生活于商朝末年。话说在商朝的时候,老嬴家其实也是响当当的贵族,地位很高。尤其是这个嬴蜚蠊,更是商纣王身边最信任的大臣。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的时候,老嬴家就被绑在商纣王的战车上,想下都下不来了。所以最终,周朝开国之后,老嬴家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后来更是沦落到给周王室养马的地步。
而这位嬴蜚蠊,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嬴恶来,一个叫嬴季胜。嬴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王室的祖先,而嬴季胜则是后来赵国王室的祖先。
秦国王族祖先的那些故事,我们暂且不提,只说嬴季胜这一支。在那场改朝换代的混战当中,老嬴家的地位,虽然是一落千丈,但是到了周朝之后,这个嬴季胜却生了一个好儿子,彻底给老嬴家逆天改命了。
嬴季胜的这个好儿子,名叫嬴孟增。这个嬴孟增据说玩车玩得特别好,后来成了周成王的御用车夫。司机这种工作,不管在哪个朝代,肯定都会离领导近一些,更容易得到领导的信任。所以后来,这个嬴孟增就成了周成王的心腹,连带着整个老嬴家都开始翻身了。
从嬴孟增开始,后来他这一脉的很多子孙,都成了周王室的御用司机。尤其是嬴季胜的曾孙,嬴造父,后来给周穆王开车的时候,跟着周穆王一起去打仗,还立下了不少战功。也正是因为这份战功,后来周穆王心情一好,直接把赵城给了他们家。
正是因为被分到了赵城,所以后来,这部分被分到赵城的嬴家人,就以赵为氏。赵氏和赵国的赵,就是这么来的。
顺便说一句,秦国的祖先,也就是嬴恶来的那些后人,当时也跟着一起到了赵城,因为当时大家还没分家。所以,秦国的王族后来才会被称作‘嬴姓赵氏’。
后来秦国王族虽然被分到了西边,另起炉灶,但是按照当时的宗法继承制,他们家没权力改氏,所以一直到秦始皇的时候,哪怕秦国已经和赵国打成了死敌,秦国王族却依然还是嬴姓赵氏。
有了赵城这座家族根基之地以后,老嬴家或者说老赵家,自然就可以生活得更安稳一些了。此后,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周王室开始逐渐衰落。这一次,老赵家学聪明了,没再重蹈几百年之前的覆辙。在西周灭亡之前,老赵家的赵叔带,直接离开了周王室,转而去晋国做官了。
赵叔带当时的这个决定,直接决定了老赵家以后数百年的家族命运。首先,就在赵叔带离开之后不久,西周就被周幽王给玩坏了。正是因为赵叔带及时离开,老赵家才没有被周王室拉去陪葬。
其次,老赵家生活的赵城,后来恰好就在晋国的国境之内。正是因为赵叔带去了晋国,所以后来赵家才能成为晋国的大族。要不然的话,赵家后来还真未必能在晋国内部发展起来。
随着赵叔带入晋做官,赵家算是彻底在晋国扎下根来。此后没过多久,因为周幽王一通乱搞,导致西周灭亡了。所以赵叔带入晋之后,没过多久,就是春秋时代了。
在春秋时代,赵家在晋国的故事,可就更加精彩了,但同时又很复杂。简单来说,赵叔带入晋之后,赵家逐渐成了晋国内部的大家族。百年之后,晋国内乱,当时晋国有一位公子,被迫流亡他国,赵家当时的嫡子赵衰,就跟着这位公子,出去流亡了十多年。
十多年之后,这位公子再次回到晋国,重掌大权,这就是晋文公。而赵家的这位赵衰,也从此得到重用,赵家也因此发达。
另外,因为之前晋文公他爹,出于种种目的,自灭满门,差不多把自己家的亲戚都给杀绝了。所以到晋文公回来掌权的时候,晋文公忽然发现,他们家已经不剩多少人了。所以当时的晋文公,就算想用自己家人,都没人可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晋文公登基之后,只能重用那些追随他流亡多年的大臣。而这些大臣掌权之后,则是建立起一个个士大夫家族。而这些士大夫家族出现之后,开始迅速占领晋国的各级官位,开始左右晋国的朝政。
再之后,这些家族为了争权,开始疯狂内斗。最开始的时候,晋国一共有十一个这样的士大夫家族。斗了近两百年之后,大部分家族都被消灭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老赵家也曾经差点被灭族,但后来好歹还是挺了过来,还留下了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
就这样,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内部经过一通混战,还是剩下智、韩、赵、魏这四个大家族。四大家族,几乎完全把持了晋国的所有权力,连晋国国君都没什么实权了。而这四大家族当中,又以智家实力最强。
所以,这个时候的智家,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当时智家家主提出,四大家族各自交出一部分土地,还给晋国国君。这法子看起来似乎是对四大家族都有害无利,但实际上,当时智家家主是晋国的最高执政。四家交出来的土地,名义上是给晋国国君的,但实际上,其实都落到智家的腰包里了。
对于智家的这点心思,当时韩赵魏三家其他都心知肚明。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智家,韩魏两家都顶不住压力,最后都给了。唯有赵家,赵家的骨气身真的很硬,打死都不给。
智家一看,既然你不给,那就打死你好了。
所以接下来,智家直接联合韩魏两家,一起进攻赵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在三家的进攻之下,赵家自然是挡不住的,很快就退守晋阳城。此后,三家直接把整个晋阳城围了起来,逼得赵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关键时刻,赵家派人悄悄去联系了韩家和魏家,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这两家。所以最终,就在智家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候,韩魏两家忽然背刺了智家,然后韩赵魏三家联起手来,一起围殴智家。
最后,在三家的联手之下,智家被彻底消灭。整个晋国,也落入到了韩赵魏三家的手里。
都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此时韩赵魏三家也是这种情况,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接下来,三家直接联手,开始瓜分整个晋国。
在这场瓜分晋国的盛宴当中,赵家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毕竟,之前的赵家,已经差点被灭族了。此时赵家不但恢复了自己以往的家族地盘,还分了不少智家的土地,以及晋国国君的土地。这个结果,对赵家来说,显然是最好的结果。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三家彻底把晋国给瓜分了。到了几十年之后,赵家传到了赵烈侯的手里。赵烈侯上位的时候,赵家其实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诸侯国了,只不过还没被周王室册封而已。
所以,赵烈侯在位期间,韩赵魏三家集团去了一趟周王室那边,逼着周王室册封他们。
公元前403年,随着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开始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从这时开始,赵国才算是正式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开始出现了。
作为赵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君主,赵烈侯还是一位挺有才能的君主。赵烈侯掌权期间,除了帮赵国正式立国之外,还注意到了变法的问题。
就在韩赵魏三国正式开国的同时,三晋之中的魏国,其实已经开始变法了。当时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从各地招募有识之士,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魏文侯又拜李悝为相,全权负责魏国国内的改革。
就这样,魏国在战国初年的时候,首先进行了变法,然后国力迅速飙升。
在魏国进行变法的时候,赵烈侯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赵烈侯也任用了一个叫公仲连的人做相国,帮助赵国进行各种体制上的改革。
但可惜的是,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任何国家有过变法的先例。所以赵国的这场公仲连改革,其实远没有魏国的‘李悝变法’那么成功。而这场‘不太成功’的改革,也让赵国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走向了一个‘不太正确’的方向。
赵烈侯在位九年之后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后由他弟弟赵武侯接班。赵武侯在位期间,因为当时韩赵魏三国刚刚出现,三国还处于同盟关系,而且魏国当时还刚刚改革成功,国力极为强大。
所以在赵武侯在位期间,三晋联盟基本上可以包打天下,也没有其他国家敢惹赵国。
但是接下来,赵武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敬侯即位的时候,局面就不一样。这时候魏国已经彻底崛起,再加上魏国那边开始逐渐四面扩张,同时对自己的盟友,也就是韩魏两国下手。所以三晋联盟在这一代就破裂了。三晋联盟破裂之后,原来作为盟友的魏国,就成了赵国的敌人。
这一下,赵国瞬间难受了。不光魏国进攻赵国,旁边的齐国也趁火打劫,搞得赵国不胜其烦,国力持续下降。
另外,这位赵敬侯在位期间,南方的楚国也成功变法了。楚国之所以能成功变法,就是因为任用了魏国出走的大将吴起,进行了著名的吴起改革,照抄了魏国的很多制度。吴起改革之前,楚国基本上被魏国压着打。但是改革之后,楚国却迅速崛起,可以和魏国正面抗衡。
于是,这个时候,所有国家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原来只要照抄魏国的制度,就能强国了!
所以接下来,很多国家都开始疯狂准备变法。但遗憾的是,当时的赵国,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及时参与到这场变法浪潮当中。
就这样,赵敬侯在位期间,赵国持续衰落。赵敬侯去世之后,接下来他儿子赵成侯即位之后,赵国就更惨了。当时的赵国,经常被旁边的魏国欺负,所以后来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国。著名的‘围魏救赵’,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但实际上,当时齐国虽然救了赵国,但也是等赵国被魏国打得差不多了,才出手救援。而且战后,也没忘了从赵国这边要好处。
除此之外,这位赵成侯在位期间,其他几大强国开始逐渐进行变法。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几大强国变法之后,赵国作为一个强国,其实已经在制度上落后于其他国家了。
制度的落后,导致赵国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追上人家。
如此,等到赵成侯去世之后,接下来赵肃侯即位的时候,赵国的局面就更困难了。赵肃侯虽然也算是一个挺厉害的君主,一生都在征战。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赵国逐渐建立起一支还算强大的军队,避免了当时直接被其他国家吞并的结果。
但同时,此时的赵国,再想通过变法强国,已经没那么容易了。首先,当时其他国家,不太可能会给赵国和平变法的机会。
其次,当时赵国开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国内的食利阶层也已经足够强大。此时再想变法,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容易了。
而赵肃侯去世之后,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君,就登场了。
这就是历史上那位著名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接班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五岁而已,接手的又是一个烂摊子。据说赵武灵王刚接班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给他爹准备葬礼,几大强国便准备联手瓜分赵国。多亏了赵武灵王能力比较强,这才避免了赵国被瓜分的结果。
不过接下来,赵武灵王坐稳了位置之后,如何带领国家,摆脱赵国持续衰落的问题,却再次摆在他的面前。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虽然比较年轻,但是他却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办法。
他选择把大多数资源,都强化到军队方面,先让赵国的军队强大起来再说。
简单来说,当时赵国如果想安稳地进行变法,内部改革,根本不可能。因为其他国家不可能给赵国这个机会。只要赵国敢变法,国内多半会内乱,到时候其他国家估计会一拥而上,趁机瓜分赵国。
所以,赵武灵王选择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先继承父亲的思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把赵国大部分的资源,都砸到军队方面。这样一来,赵国就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后,赵国就可以对外转移矛盾,接下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武灵王逐渐发现,赵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临近北方草原。临近草原,就意味着赵国有足够的战马资源。如此一来,赵国要是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后来,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思想,借着改革服装,强化自己在赵国的统治地位,同时让赵国人更适合骑马,最终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确实强大了起来。但这种解决办法,其实也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能允许失败。一旦战败,所有问题都会同时压过来,国家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战国时期的宋国和越国,也都先后走过类似的路,只不过他们都在战场上输给了其他国家,输一次,国家就彻底崩了。
当时的赵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当时赵武灵王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他没有选择和传统的几大强国开战。因为和那几个强国开战,赵国输的概率太大。他选择先和魏国、秦国、齐国之类的国家交好,然后专心向北扩张。
因为当时其他国家都在玩合纵连横的游戏,面对着拥有强大军力的赵国,大家都希望能够暂时搞好关系。所以一时之间,赵国倒是还真的安全了。
就这样,赵武灵王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迅速横扫北方,拓地千里!通过扩张,赵国又赚取了丰厚的资源,接下来赵国又用这些资源,继续强化军队。
如此,赵武灵王上位二十多年之后,赵国的军队,已经足够强大。此时的赵国,在那场合纵连横的游戏当中,已经可以从棋子翻身做棋手了。
但是接下来,赵武灵王却做出了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选择:他选择直接退位,让位给自己的二儿子。而且,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还直接隐藏身份,以使者的身份,去了一趟秦国。
据后世史学家分析,当时赵武灵王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去秦国看一看,学习一下秦国的先进制度,顺便摸一下秦国这个未来大敌的底细。
至于说为什么要退位,这个事情其实反倒没那么复杂。
因为他如果是以赵王的身份去了秦国,一旦他去秦国参观,被秦国扣住了,那赵国就完了。
这事还真不是赵武灵王杞人忧天,而且确实有这个必要。当时各国之间战乱不断,早就不像春秋时代那么安全了。
就在赵武灵王禅位的这一年,楚国的楚怀王,就在秦楚两国的谈判当中,被秦国扣住。所以此时的赵武灵王多加小心,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赵武灵王最后去秦国转了一大圈,算是见识到了秦国的真实情况。在这期间,赵武灵王甚至还以使者的身份,直接见到了秦昭襄王。
等到这一切都做完了之后,赵武灵王这才终于返回了赵国。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的胆子,真的是很大。
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等到赵武灵王回国之后,局面开始脱离他的控制了。赵武灵王之前退位,或许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暂代国君之位,亦或者是他打算自己负责战争方面,让儿子负责政务。
但他唯独忘了一点:权力这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哪怕是父子也不行。
所以,赵武灵王回国之后,父子兄弟之间,很快就出现了裂痕。赵武灵王觉得,他虽然让位了,但是国家的很多事情,还是应该由他说了算。而新上位的老二,则是也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另外,之前被赵武灵王废掉的大儿子,同样也有自己的班底。
所以最终,因为一系列矛盾,父子三人走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老二后来直接把老大和赵武灵王,都困在了沙丘行宫当中,困了整整三个月之久。三个月之后,老大自然死在了宫里,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
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实在是让人惋惜。
老二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之后,虽然落得一个弑父的罪名,但不得不说,老二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个逼死父亲的赵国国君,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本人就是一个挺有能力的君主,再加上之前赵武灵王执行的那些政策,导致在赵惠文王这个时代,赵国的人才开始井喷式出现。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奢,全都是在这个时代,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因为有着这些人的存在,赵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还真能做到不落下风。与此同时,秦国又出了一位绝世名将白起,后来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国先是在伊阙之战当中,打残了韩魏两国。然后又在鄢郢之战当中,打残了楚国。
而在这两场战争之间,东边的齐国,因为独吞了宋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仇视。所以最终,齐国被其他五个强国同时围殴,瞬间由盛转衰。
这几场大战打完之后,齐国、韩国、魏国、楚国,基本上都已经半残了。此时能够对抗秦国的,就只剩下一个赵国了。至于北方的燕国,不好意思,燕国国力太差,至少和赵国秦国相比,确实要差了很多。所以这场战国乱战的游戏,最后的决胜者,就只能从秦赵两国当中挑选了。
经过几百年的混战之后,同为老嬴家的两个分支,秦赵两国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此时两国如果联手,肯定能轻易扫平天下。而如果两国对打,胜利的那一个,也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这个决胜局开始之初,赵国其实已经落了下风。别看此时赵国军事力量很强,但赵国却始终没有完成变法,这是赵国最大的软肋。如果对上其他国家,赵国凭借强大的军力,或许还能弥补自己的短板。但对上秦国,这个短板就会彻底暴露出来。
在战场上,这个短板最大的体现,就是无法提供足够的补给。秦国的耕战体系,注定能够提供更强大的战争动力。而赵国因为没有进行过商鞅变法那一类的变法改革,在制度上其实要比秦国逊色一些。
后来赵国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其实就是败在这上面了。
公元前275年,赵惠文王去世,然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接班。赵孝成王接班之后,秦国开始再次东出,继续暴打韩魏两国。尤其是韩国,此后的十年时间里,被秦国打得极为狼狈,甚至接近崩溃了。
于是,十多年之后,当秦国继续暴打韩国,并且给韩国打出一块飞地的时候,韩国就开始使坏了。当时韩国被打出来的这块飞地,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可是这个时候,韩国却突然把这块飞地,给了赵国,直接把赵国拖下了水。
而赵国这边当时得知此事之后,瞬间就傻眼了。如果要,肯定会和秦国开战。如果不要,秦国占领这块地方之后,以后就可以直接进攻赵国腹地。
最终,经过反复的权衡利弊之后,赵国还是选择要了这块地方,选择和秦国正面冲突。而这个选择,也把赵国彻底拖下水了。
接下来,赵国下场之后,秦赵双方其实并没有马上开战。接下来的三年里,双方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都企图用强大的军力,吓退对方。但结果,长达三年的对峙,彻底耗光了赵国的粮草补给。
所以,三年之后,当秦国使用离间计,想要让赵国换下老将廉颇,换赵括上去的时候,赵国高层才会中计。如果任由廉颇在前线继续对峙,赵国的粮草供应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当时的赵国高层,才会冒险换上更为激进的赵括。
而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括上去之后,直接被秦国包了饺子,最后四十多万赵国精锐,直接被秦国全部杀绝。
这就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因为秦国粮草也不够了,再加上秦国高层出了一点问题,所以秦国暂时撤军了。幸免于难的赵国,开始以最快速度重新组织防御,并且开始向各国求援。所以,一年多以后,当秦国再次进攻赵国的时候,虽然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但最终,在各国联军的帮助下,秦国反倒是打败了。
另外,此战之后,秦国那边,高层开始出现动荡。短短数年之内,换了四个国君,然后又是秦始皇少年登基,主少国疑,所以开始暂缓对外扩张。
而赵国这边,其实也抓住这个机会,尽力恢复。在这些年当中,赵国一边想办法恢复人口,弥补长平之战的损失。另一边,赵国也在继续开战,弥补国力损失。在此期间,李牧先是在北方重创匈奴,全歼匈奴十多万主力。
此战之后,赵国在北方边境的压力骤减,然后就抽出更多的力量,去对付北方的燕国。之所以要打燕国,是因为赵国很清楚自己的短板。想要战胜秦国,赵国最大的短板就是粮草不够。想要足够的粮草,就需要足够的耕地。而赵国周围,有足够耕地而且又足够弱的国家,就只剩下燕国了。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赵国应该向草原发展的说法,其实有点偏颇。就算赵国占领了草原,难道赵国还能去草原上种地吗?至于说组建强大的骑兵军队,不好意思,当时没有马镫,骑兵军团还真没那么强。
就这样,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了。这时候的秦国,已经是秦始皇在位了。赵孝成王去世之后,他儿子赵悼襄王上位。这位赵悼襄王其实还是有点能力的,他在位期间,赵国在北方大败匈奴,暴打燕国,夺取燕国土地,同时联合其他几个国家,进攻秦国,迫使秦国无法顺利东出。
但可惜的是,这位赵悼襄王在私生活方面,实在是有点太感性。大概是为了他的‘爱情’,他娶了一个娼女。更离谱的是,后来他还为了这个娼女,废了自己的嫡长子,改立娼女的儿子做继承人,并且让这个娼女做了赵国的王后。
从男人的角度来说,赵悼襄王这种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举动,确实称得上是‘爷们’。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了。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然后他和娼女的那个儿子接班,这就是赵国的末代君主赵王迁。与此同时,秦国那边秦始皇已经正式亲政,所以秦国就开始继续东出。而这一次,赵国再也没有之前的好运了。
此后的几年里,赵国以及韩魏两国,都被秦国持续暴打。虽然赵国有李牧这位名将,可以在战场上正面抗衡秦国。但是在这种局面下,赵国国力不足的短板,却再次暴露了出来。
几年之后,秦国先灭了韩国,然后迫使魏国称臣,同时迫使齐楚燕三国不能增援赵国,创造出了一对一的局面。
就这样,公元前229年,秦国正式对赵国发起灭国战。开战之后,秦国先以反间计杀掉李牧,让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心骨,然后很快就把赵国打到崩溃。
一年之后,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邯郸,赵国自此被灭。赵国被灭之后,残存的赵国王族,去了山西北部又建了一个代国。
但是几年之后,等到秦国在南边打垮了楚国之后,这个代国也被秦国顺手灭了。
这就是赵国的历史。
纵观赵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就算长平之战赵国打赢了,恐怕也很难取代秦国,统一天下。
说到底,赵国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国力。相比之下,秦国坐拥巴蜀之地和关中地区,可以提供更加充足的粮草。至于赵国,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在制度上,其实始终落后于秦国。这个短板,就注定赵国很难战胜秦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