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从宋至清代,先后建有“龙津书院”、“石潭精舍”(沅阳书院)、“沧浪书院”、“龙池书院”,培育了大批人才和有志之士,推进了湘楚文化和沧浪文化的发展。
龙津书院
湘楚地区最早的书院之一,建于宋绍定三年(1230),为龙阳举人周范所建,武陵郡守袁申儒写了《龙津书馆记》,刻字立碑,并题写了“龙津书馆”匾额。
龙津书馆,座北朝南,群山环抱,左右顾望,宾从拱揖,沧浪水横其前,演遥如带,澄洁如鉴,上下交映,远水环接,周边环有“梅溪村晓”、“浪水春波”、“良山霁月”、“金牛返照”、“石滩秋烟”、“华岳晓钟”六景,风景如画,实为人间仙境,被阴阳家尊为“圣地”。
学馆的规模也很壮观,前后三楹,书室四间,取四教之义,分别以“博文”、“笃行”、“怀忠”、“守信”赐名。中通以厦,旁翼为廊,厨舍、仆室无一不备。
龙津书馆经营管理有序,周家父传子,子传孙,连续数代,经久不衰。有时书馆遭风雨损坏,周氏子孙认为:“吾家业儒书,书馆不可毁,尔其成之”,曾多次进行维修,以继先人之志。由于周氏治校有方,培育的生员中,有的中了秀才,有的中了举人,还有的中了进士。周家更是三代两进士,书馆名声远播。
龙津书馆的馆址在今汉寿县丰家铺乡境内,遗址保存完好,风水依旧,基址宛然,特别壮观的是留下了当时龙津书馆毁后的大石碑,长约三米,宽一米多,重约千斤,石质犹坚,上面的纹痕恰似脸上的笑容,好象是向后人展示昔日的辉煌。
石潭精舍
遗址在现岩嘴乡的石潭坪,龙阳宋代名儒丁易东建,元初赐名“沅阳书院”。元至元中,常德郡监哈珊仰其高风,在此植松万株,延佑三年(1316)毁于兵。后人罗时升咏“沅阳书院”诗云:
石潭精舍龙岗东, 曾见残碑我尚童。
不意乱离成废址, 忍教碣版付磨砻。
何人绰楔此山长, 补地经营半亩宫。
盛迹久湮须后学, 那禁凭吊记丁公。
沧浪书院
原在龙阳县城文庙泮池东,正屋五间,头门三间。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李之拭因邑人捐赈余银,改移镇龙阁旁。鼎建讲堂三间,额曰“萃升”;中厅、头门、东西书室、围墙俱备,仍名“沧浪书院”,遗址今存。
龙池书院
清嘉庆三年(1798),邑人四川川北道黎学锦建,在当时来说,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计厅堂馆室数十间。其中包括上房三间,穿堂一间,砖墙外讲堂三间,讲席、号凳俱备,仪门、头门各三间。东为进德斋,斋分四进,每进各六室,伙房灶房四间。西为修业斋,斋分五进,每进各六室,伙房灶房五间。东斋前为文庙,中设至圣先师及四配神位;西斋前为先儒祠,中设宋五大夫(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神位,旁有碑记。西外围为官厅,后改名景云堂。厅前别建一亭,题名“远眺”,可览金牛山、南湖等胜景。书院周围界以粉墙。前抚宪姜题清奉旨建坊,皇上赐“乐善好施”额,并赐黎学锦盐运使司盐运使衔。地方官员俱有题额:巡抚姜晟题曰“髦士云从”;学政吴省兰题曰“蜚声腾实”;臬司清安泰题曰“激昂云路”;学政何学林题曰“在田斯见”;太守舒谦为之记题曰“人共登门”;摄县篆福顺题曰“读书更佳”;游击张越题曰“乐育英才”;知县吴哲题曰“此日甄陶”。书院置田三千二百余亩(黎学锦捐600亩,徐彭氏捐300亩),作为书院生童的膏火补助。
当时规定,书院每年十二月收录生员四十名,童生四十名,并逐年扩大学员名额。清末废科举后,改名为龙阳官立高等小学堂,学员达数百人。后来,高等小学堂将校园让给汉寿县县立中学(现汉寿一中),高等小学堂另择校址。
来源:汉寿党史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