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257-333),字士行,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陶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长沙有几处遗迹与东晋大将陶侃有关。岳麓书院后院有处两层小楼,是陶侃初入长沙时的住处——杉庵。

建兴二年(314),陶侃为武昌太守统军直抵长沙,屯兵于城西,曾于今岳麓山枫林宾馆北筑关,称"陶关",与杜弢率领的起义军隔江对峙。次年打败义军占领长沙, 致力恢复生产。他在岳麓山脚结庵读书,门前种满杉树,世称"杉庵"。

湘江东岸的太平街贾谊故居,是陶侃后来读书休憩、料理军政事务的居所。他后任广州刺史、荆州刺史。咸和二年(327),因为平定苏峻之乱,升迁侍中、太尉,加都督,并封为长沙郡公,长沙成为他的"食邑"。 陶侃晚年居住武昌, 病重时在归长沙的途中去世,安葬于长沙城南二十里处的陶公山。追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雄毅明断,勤于吏政",为百姓爱戴,在长沙留下"陶侃射蟒"等传说。他曾居住过的贾谊故居,也曾被改为"陶侃庙",又迁建城南。

据《岳麓志》记载:晋时,岳麓山抱黄洞(也称蟒蛇洞)里,有条妖蟒,每逢7月15日夜晚,它便熠目为炬,吐香为桥,横跨湘江,诱骗百姓登桥,致使大胆上桥的人,一个个都落入其腹中,成了它的佳肴。陶侃为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时,察觉并且识破了这妖蟒的阴谋。他便选定了七月十五日夜这个日子,待天桥出现,妖蟒作恶时,弯弓搭箭,朝桥上的灯炬射去,那灯顿时熄灭,大桥缩回。陶侃断定是射中了恶蟒的眼睛。立即传令全城药店,如有烂眼道士来买眼药时,一概不卖真药,只卖毒药。后来,恶蟒敷了药店卖给的药后,终于死在了岳麓山的洞里。岳麓山上现在还有这个蟒蛇洞。长沙人为歌颂陶侃为民除害之功,便在他当年射杀恶蟒的地方,建了一座射蛟台。《通志》上称为射蟒台。此台不知何时早就废了,后来却成了诗人怀古抒情的好题材。

击败杜弢后,长沙人民感谢陶将军,称他“大王”。由此猜想,陶军驻扎过的伏龙山也叫成大王山了。为表达对陶侃的怀念,长沙百姓在河东建起了大王庙。大王庙所在的山岭也叫成了大王岭。大王庙始建于宋代,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庄严雄伟,庙门为六合大门,原有三进大厅及两侧厢房,大厅内供奉着“陶太尉大王”神像。庙内曾香火不断,每年东屯渡龙舟竞渡之前,竞渡者都先要到大王庙祭奠,烧香、燃放鞭炮。

来源:长沙市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