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
梨园文化源远流长,“梨园”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其乐工技艺精湛、等级分明,表演内容涉及歌舞、戏曲、杂耍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因其声名显赫,常被后人视为与太常寺、教坊鼎足而立的宫廷音乐机构。
梨园概述
唐代以梨园为名的宫廷音乐机构共有四个,分别是禁苑梨园、宫内梨园、太常梨园和华清宫梨园,太常梨园又可以分为长安太常寺管辖的“梨园别教院”以及东京太常寺管理的“梨园新院”。其中前两者是后世我们常说的梨园,它们是由唐玄宗亲自指导,
乐工技艺高超,代表宫廷音乐的最高标准
1、禁苑梨园与宫内梨园
禁苑梨园位于宫廷后花园之一的长安光化门北禁苑内,本是唐代帝后和肱骨大臣游玩宴饮的场所,其中设置了球场、离宫、别殿等,等到唐玄宗继位后常在此地奏乐,进行教习法曲等音乐活动。唐代的文献中记载玄宗李隆基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他经常在禁苑梨园中亲自指挥从太常寺坐部伎中选出来的三名的乐工进行排练,像个人组织了小型乐队一样,
这些成员因此被称为“皇帝弟子”、“梨园弟子”。
宫内梨园设置在蓬莱宫侧。自唐高宗起,蓬莱宫便是唐代皇帝处理政事的要地,被认为是政治决策和通知的核心地点,玄宗将梨园设在蓬莱宫附近应是出自方便亲自教乐的考量。宫内犁园的称谓是借用了禁苑梨园的名义,虽然称“园”,实际却设在蓬莱宫侧教坊所在地,徒有有园之名却无园之实。至天宝中,玄宗又选取了称为“梨园弟子”的宫女百人,
扩大了原有梨园的规模。
梨园弟子
2、梨园与太常寺、教坊的关系
太常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的官方音乐机构,一直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其设置最早可追溯到秦代设置的“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其为“太常”,汉以后逐渐称为“太常寺”,直到清末这一机构才被废除。
玄宗开元二年以前唐代宫廷的雅乐、俗乐都由礼乐机构太常寺统领,没有专门的俗乐机构。因为“太常礼司,不宜典排优杂役”,玄宗设立了教坊来专门管理俗乐。
唐代教坊作为专门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与太常寺相互独立。其中内教坊设在宫中的蓬莱宫侧,与宫内梨园同属一地。梨园法曲归于教坊,两处乐工在称谓上多有相通,按照色艺高低可以分为十家、内人、宫人、搊弹家、两院杂妇女,其中内人又被称为“前头人”多为梨园弟子,宫人数量最多且是歌舞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听弹家的工作以弹琵琶、五弦、U阮、筝等乐器为主。
宫内梨园解散后教坊宫乐人仍被称为“梨园弟子”。
宫内梨园设立以前宫中无专门俗乐机构,那时禁苑梨园只是作为音乐教习场所,作为玄宗亲自领导的一个乐队归于礼乐机构太常寺管辖,宫内梨园设置后禁苑梨园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音乐机构。
长安洛阳又各设左右二教坊,二者分工明确。右教坊擅歌,左教坊工舞,其中毕竟著名的艺人有剑器舞舞蹈家公孙大娘,各处教坊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不再属于太常寺管辖。
长安洛阳
梨园影响
1、称谓的发展
安史之乱后梨园弟子半已奔亡。唐肃宗收京后下令恢复梨园设置,但人数较玄宗时大为减少,唐德宗大历十四年梨园解散。梨园虽被取消,但教坊乐工们沿袭了“梨园弟子”的称谓,唐文宗因重视法曲曾选择部分乐工重习《霓裳羽衣曲》,
这些教坊中子弟仍被称为梨园弟子。
唐朝以后,梨园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梨园弟弟逐渐成为戏曲艺人的代称,梨园也被作为戏曲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后的结果被我们沿用至今。
2、艺术的流传
梨园,是唐玄宗专门训练演奏宴乐的音乐团体,相较雅乐在形式上更加简单自由,吹弹演唱的表演适合各类场合,对民间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唐代后期,市井文化进一步发展,乐舞表演者活动在市区街头的的酒家、歌馆等场所进行创作表演,出现了如《踏摇娘》等参军戏的表演,杂歌杂舞杂对白,颇有杂剧的韵味。
市井文化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唐代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它将唐代的梨园乐舞从殿堂之中推广到市井之间,使充满艺术灵感的创作者们不再局限于宫中,他们在民间进行更加生活化的创作。官家的教坊梨园与坊间的歌舞酒肆并列,
在中国拥有乐籍的创作者和域外来的酒家胡人、乐舞艺伎共同谱写乐章
在这座闻名海内外的长安城里,琵琶师曹保、曹善才、曹纲,擅长弹奏《婆罗门曲》的米禾稼、米万槌,歌曲家米嘉荣,融汇僧俗乐舞技艺的康遁、石宝山,擅长舞蹈的胡旋女都曾风靡一时。无数乐者艺人在唐人的诗文中留下了倩影,住在蛤蟆陵的琵琶女就因白居易的《琵琶行》留名至今。
在燃着蜡油的长安城夜晚,有演绎着梨园新乐的歌姬舞女,有挑灯为梨园弟子谱写新词的诗人,有在茶楼酒馆中谋生的教坊艺术家,他们用活跃的身影点燃了长安的夜,用脉搏跳动着音乐华章。
唐代梨园乐舞的发展为歌舞的发展和戏剧的诞生提供了养料,梨园乐队手持笛、筝、阮咸、排箫、羯鼓、U唱、竽、方响、琵琶、拍板等表演乐器,跳着软舞、健舞、字舞、傩舞、剑舞等姿态各异的舞蹈,敦煌莫高窟与唐代陵墓的壁画、一些存留至今石窟石像,都显示了唐代乐舞表演的靓丽场景。
唐代乐舞表演
总结
“梨园”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唐朝时它曾以歌舞杂耍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内容,也曾为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梨园”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的一朵烟花,虽然只是出现了几十年,其名称却被沿用了千年之久。即便今天它的内涵早已改变,即便盛唐景象早已消散,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留下的灿烂。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曾有无数梨园弟子在宫廷、豪宅、市井、街区游走着,用歌舞杂乐勾画出盛世长安。
参考文献
1.《李明明.唐代梨园考辨》
2.《唐代三地梨园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