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草龙舞是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瑶胞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九嶷山境内的大地坪、光冲、茶罗等村。相传, 瑶族草龙舞起源于元朝大德年间。当时湘南大旱,瑶民播种的五谷杂粮即将绝收。瑶胞遂以稻草扎龙,祈求龙王显灵降下甘霖。天佑瑶民,果真天降大雨,喜获收成。后来,瑶族人民在干旱季节和遇到病虫灾害时经常以稻草扎龙,赶驱瘟神、祈求风调雨顺。瑶族草龙舞遂成为九嶷山瑶胞一项传统活动。它是反映稻作农耕文化最原始的瑶族民间艺术。
瑶族草龙舞制作的主要材料是稻草,以竹、木为支架,编织工艺复杂精致,采用了编、织、插、嵌、镶、绕、缠、别等多种工艺技巧。表演时间基本选在晚上,有歌有舞,主要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作伴奏。表演形式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舞步刚柔并济,节奏快慢交替,是九嶷山瑶民生产生活习性的反映。
瑶族草龙舞为圆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三部分是独立的,并不是连接成一个整体,也无草绳相连,形断神连,这是九嶷山地区瑶族草龙舞最显著的特征。整条龙节段为单数,一般为3至9节,龙头一节,龙尾一节,龙身若干节,表演时一人持一节。
草龙头的制作独特,工艺细腻,龙头结构复杂精美,除龙口用两根竹片撑开固定于木架上外,其余全用草秆编织造型,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尾与龙身相似,只是尾部尖圆上翘,用草秆捆扎而成。龙头、龙尾和龙身骨架是木质工字耙,柄长一米左右,外用稻草捆扎。为突出草龙的夜视效果,草龙扎好后,要在龙体上插满线香,形成整齐的龙形线条造型,每条龙体插香数百甚至上千支,密密匝匝,十分壮美。
草龙制作完成后由长辈为草龙点睛,最后送到祠堂里接受香火供祭。
舞龙前先祭龙。然后将草龙从祠堂请出,将插在龙身上的香点燃,锣、鼓等伴奏音乐响起,舞龙者齐声呼喊,开始舞龙。
舞龙时间一般在夜晚。夜幕笼罩,龙体万点火光,十分抢眼,既雄壮,又轻盈,阵阵香烟随风飘动,整条草龙就像在腾云驾雾。
舞龙结束后,将草龙送到溪沟边烧掉,寓为送龙归海。
瑶族草龙舞是九嶷山瑶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民族、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反映稻作农耕文化的原始的瑶族民间艺术。通过扎龙、舞龙、送龙,充分展示了九嶷山瑶民独特的民间艺术的存在和艺术成就,也体现了瑶民的智慧。它是瑶族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是珍贵的民族民间舞蹈宝藏,具有独特的民族学研究价值。
来源 : 宁远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