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宁远县地处湘南,雨水丰富、山林资源丰富,盛产各类竹子,比如楠竹、毛竹、金竹,此外还有斑竹,传说斑竹是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溯湘寻夫、沿途洒下了泪水,泪水洒在竹子上,竹子上就行了泪斑一样的花纹。
竹编起源于原始社会,何时传入宁远,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为到九嶷山祭祀舜帝的刺史冯叙撰写过《舜庙祈晴文》,有“或簸或溲,为酒为醯”之句,簸虽然为动词,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簸箕等竹编制品已经普及,说明宁远竹编已有上千年历史。宁远竹编在汉族和瑶族地区均广泛流传,广泛分布于宁远所有乡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是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的手工技艺,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技艺。
宁远竹编主要以本地出产的毛竹为材料,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充分利用疏、编、插、穿、锁、扎、套等多种编织方法,编织出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同时,宁远百姓还利用富有传奇色彩的九疑斑竹编织簟(竹席)等高档竹编制品,北宋诗人梅尧臣《湘竹》有:“劈竹两分开,情知无合理。织作湘纹簟,仍然泪花紫……”的吟唱。
明清时期,宁远竹编行业发展迅速,竹编制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上至官宦人家,下至寻常百姓,家常生活用品均离不开竹器。宁远所有乡镇都有大量的竹编艺人。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百姓仍以农耕为主,宁远竹编行业仍然十分发达。水打铺(今水市镇)因水路运输方便,成了竹编行业聚集地。民国《宁远县志》载:“水打铺以织竹著。”
来源 : 宁远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