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图据IC
↑袋熊独特的立方体排泄物
↑袋熊的饮食结构,大多以丰富的纤维素为主,非常健康,主要吃草、树皮和树根等等,大门牙除了挖洞,也用来刮树皮、树根。
↑别被袋熊呆萌的外表迷惑,它们拥有超快速度(图据IG)
更有意思的是,袋熊的臀部宛如盾牌般坚韧,当遇到袋獾、丁狗等看上去比自己更凶的捕食者时,它们会迅速钻进洞里,将臀部暴露在外,堵住洞口作为防御。这样即使对手有心想要捕食,也无从下口。
袋熊平时喜欢栖息在洞穴中,它们拥有极强的挖掘能力,能够挖掘结构复杂、功能齐备的洞穴系统。住所的动线设计也是“大师级”的水平,其中可能包括长达20~30米的相互连通的隧道,并带有多个出入口,俨然是优秀的工程师。
↑袋熊在洞穴门口(图据AustralianGeographic)
有新闻报道,在澳洲山火发生时,有袋熊慷慨地与其它野生动物分享它们挖的洞穴,提供避难所。
↑袋熊也是有袋类动物,不过它的育儿袋很不一样,是朝后开的。这样,当袋熊妈妈挖洞时,就可以防止泥土飞溅进育儿袋里影响小袋熊。(图据IG)
双门齿目,现在也叫“袋鼠目”,顾名思义,它们都会用育儿袋来哺育还没有活动能力的幼崽。它们的祖先于5500~2600万年前开始演化,一度也是澳洲大陆的霸主,经历过多次冰河期和干旱期后,已经十分适应此地的环境了。
传说中的双门齿兽(Diprotodon),是双门齿目双门齿科的动物——看看袋熊的两颗大门牙,不也是“双门齿”么。双门齿兽和袋熊的亲缘关系比较近,都是袋熊亚目的动物,不过前者体型要拉风得多,最大可以像犀牛、河马那么大。
↑传说中“世界上最大的袋熊”(图据dailymail.co.uk)
2011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双门齿兽骨架。科学家凭此做出了复原——看起来就像是呆萌袋熊的放大版一样:
不过,在一万多年前的澳洲原住民壁画里,还可以看到以下景象:
↑虽然没有参照系……但这种呆萌的轮廓还是很有可能是双门齿兽的(图据CFZ:DailyNews-blogger)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方块屎”,虽然这个有趣的事实科学界早已认知,但袋熊能拉出正方体粑粑的原因,人们是直到近几年才弄明白的。
↑干燥的袋熊粪便
由于袋熊有着利用尿液和粪便标记领地的习性,早先有科学家推测方形粪便存在的意义,可能是为了防止用以标记领地的粪便四处滚动。这一想法后来被推翻了——袋熊根本就不需要使粪便固定在洞口宣示主权。
↑图据VisitVictoria
另一个思考的角度依据更加充分:野生袋熊的粪便是棱角分明的正方体,而动物园中饲养的袋熊拉的粪便却不是特别标准的方形。
对比动物园的袋熊和野外的袋熊,人们发现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食物和饮水中水分的摄入。野生袋熊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干燥少雨的草原、林地,在恶劣环境的作用下,它们很难从日常饮食种摄取大量水分,其生理学特性亦在自然条件的驱动下产生了相应的反应,粪便塑形便是其中之一。
而人工条件下生活的袋熊,不愁吃喝,每天都有干净的水源供应、新鲜的青草享用,所以粪便不再是标准的正方体。
↑人工饲养的袋熊的新鲜粪便(但总归还是有点方)
袋熊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一样,消化物残余以流体形态流经了92%的肠道之后才开始脱水固化。而不同之处在于,在横截面上,袋熊的大肠结构不是均一的。它们的肠道呈四棱状,其中四个角弹性较小,在充盈的时候只能发生20%的形变,而它们中间的部分可以发生75%的形变。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脱水工序中,立方体形状的粪便逐渐成形了。
当然,杨也表示这项研究未来还有需要探究的地方,比如袋熊肠道为何只有两道、而非四道沟槽参与粪便的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