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现存百余座结构完整的古宗祠,这些古宗祠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楹联,尤以位于该县高沙镇北郊的曾八支祠为盛。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留了一副墨宝: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上联生动地描写了祠堂周遭山环水绕的优美自然风光,近旁资江恰似一条迎风飘动的碧绿玉带,蜿蜒东去;远处雪峰山脉的凤形山恍如孔雀开屏,迷乱人眼。美妙绝伦的山川风物哟,使得此地显得灵气盘旋环绕,俨然一片仙府帝苑!下联则热情地赞颂了两位曾氏历史人物,“孝子在周”指的是周朝的曾子,“忠臣在汉”指的是汉朝的曾据,他们被视作“孝”和“忠”的化身。曾子(公元前505-前432),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他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史记·曾参传》载:“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原来,孔子认为曾参不仅可以践行孝道,更能传承其“孝”的思想理念。后来曾参果然不负众望,把孔子关于“孝”的论述集中汇编为《孝经》。曾据,字恒仁,系曾参十五派孙,山东南武城人,官至都乡侯。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曾据怒斥王莽大逆不道,坚决不与其同流合污。公元10年,他毅然引家挈族二千余人,全部迁往江南豫章郡庐陵吉阳乡(今江西吉安)。至此,山东武城几乎无曾氏后人居住。曾据后裔在江南繁衍兴盛,庐陵吉阳乡于是成为了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因此,曾据被称为曾氏南迁之祖。
与此同时,曾国藩与其儿子曾纪泽、孙子曾广钧(当代书法家)分别书写的“春风沂水”、“一家仁让”、“同归于厚”三块巨匾高悬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