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漫游,作为年食的春饼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钟春晖

我们的远古祖先,长期生活在“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的时代。“年”的称谓,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本义是年成,谓谷物成熟,引申开来就是一年的收成、年纪、年节等等。这和今天国际通行的“新年”,迥然不同,远古的“过年”,实际上是先民庆贺一年丰收,祭天祀地表达感恩的节日。

民以食为天。以农立国的中国人,重要的节日实际都是讲吃讲喝的日子。我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村“留守儿童”。五岁以前,父母到澳门打工,祖母照料我,住在泉州安溪的小山村。村子很保守、很传统,当然,也很贫穷。小时候就盼望过年,将要来到时就乐不可支。因为过年吃的东西多。

大年三十,家家祭祖,泉州人称这天为“年兜”(年尾之意),年兜前几天,祖母和众亲忙着浸米、打年糕、炊甜包。亲朋好友互赠果盘食盒。年兜这天,敬祭祖先神祇,叫“辞年”。辞年的供桌上,摆满佳肴美味,上菜时,儿孙叩拜,请已故的祖先入座,和祖先一同吃饭。吃得饱嗝连连,就拿出早已折好的金银元宝,拿到院子焚烧,送祖宗上路。

裹着海蛎煎的春饼,有大海的祝福。许晓春摄

初一吃春饼,初二吃蛋饺、初三吃肉丸、初四吃鱼丸……立春又吃春饼。可以说,众多年食中,吃得最久的是春饼。这一点,和北方人重在立春吃春饼有所不同。随着时代更移,作为年食的春饼也随着福建移民的步伐走到东南亚乃至更多地方,和当地的美食结合,也让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在各地开花结果。

菹‧五辛‧春盘

春饼的历史悠久,一路往上追溯,可到晋代的“五辛盘”。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土记》:“元日制五辛盘。”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芸苔是油菜,胡荽即香菜。“辛”、“新”谐音,新年食用,有尝新之意,十分应景。

此中也寓有古人养生之道。孔夫子教导我们“不时不食”,吃东西讲究季节与时令。过新年是“三阳开泰”,何为“三阳”?按《易经》的解释,冬至是“一阳生”,腊月是“二阳生”,正月“三阳生”,阴气趋向衰竭,阳气趋向鼎盛,大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随着春天的来临,阴消阳长,食用辛味食物,有助养阳、扶正气,可预防季节疫病。所以从元日到立春,一直到清明,皆可食用。

春饼里的“五辛”,若直接食用,味道很“冲”。且不论元日或立春,也不易弄到新鲜的,推想古人的五辛多为腌渍菜。中国人吃腌菜的历史就更古老了,至少可上溯到周代,就有“菹”的记载。“菹”是切得很碎的腌菜,《诗经‧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宋儒朱熹注:“于畔上种瓜……瓜成,剥削腌渍以为菹,而献皇祖。”看来一切菜与瓜,皆可为“菹”,日常食用外,更是祭品。

自东晋开始,北方数度战乱,中原人士大举南迁,先是长江以南,其后播迁闽粤。以致今日闽南一带,还保有古代春饼之俗,桌面无论菜色多少,内容一定必须具备五辛在内,仅芸苔以“浒苔”代替。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地理和历史的缘故,闽南成为保留南宋以前的中原文化最多的地方,在戏剧、音乐、妇女的装饰等等都有所表现。春节食春饼也是这种古老文化的遗风之一。

闽南春饼叫法里的“𩛩”

春饼具体源于何时、何人、何地,已难以稽考。关于春饼的趣闻故典,倒有不少。有的与时令节气关联,有的则关乎风云际会的历史人物,且多言之凿凿。据传,润饼菜(晋江的春饼叫法)由明朝兵部尚书,蔡复一的夫人所创。蔡是泉州人,时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公务繁忙,蔡夫人遂用面粉揉搓成皮,裹各色菜蔬,让蔡一边填肚子一边签批公文。无独有偶,相传郑成功的夫人也自制春饼,解决郑成功戎马倥偬时的吃饭大事。

如今闽南寻常人家过年的“春饼宴”,春饼配火锅。林恺晴供图

在闽南,春饼的叫法各异。晋江叫润饼或润饼𩛩,厦门叫薄饼或春饼。我老家泉州安溪叫法最独特:“拭饼𩛩”。“𩛩”这个字,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收有此字,谓同“𩛩”,又云:“𩛩,饼也”。其实“拭饼𩛩”的“𩛩”是动词,表示“卷”这个春饼制作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𩛩”实在是人与食物之间一种亲密的互动,春饼若少了“𩛩”,充其量只是在吃沙拉罢了。

晋江润饼有两种味道,一是咸味,清明时做,裹料有葱、蒜、豆干、豌豆、胡萝卜、五花肉、海蛎煎、高丽菜、米粉丝等,加上炒花生与香菜,拢共十样,寓为“十全十美”;另一种甜味,年兜(春节)才做,在润饼皮内里涂层麦芽糖,包上两勺加糖的花生末,卷成条状即可。后一种做法简单,吃也方便。立店口,一会儿工夫,就能卷吃三两条。

精致的厦门春饼宴。许晓春摄

春节闽南吃春饼,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会礼节,大多为家族成员食用,一般不会用来招待外人。

闽南依山靠海,食材丰富,过年前三五天,家乡的人就要忙于备办作春饼的材料了。专为包春饼的那种薄饼,也只有福建的中、南部才看得到。它是精面粉掺上少许盐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湿面团,右手挠住它不断挠动,以快动作在烧柴火的平锅上,轻轻按成圆印,古人叫做“熯熟”,即出现纸一般的薄饼,名曰“拭饼”。在我安溪老家,春饼就形象的叫作“拭饼𩛩”。拭饼费工,大家现在基本在菜市场买,一般岁晚到清明之间有售。

拭饼买到了,在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就都排上春饼席。春饼不是一道菜,而是同时做出十多道菜,每道菜都各有处理工序,是工艺的表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十多道菜大略可分荤与素。

先说说素的吧。素菜的主流有胡萝卜丝、豆芽和高丽菜。胡萝卜丝总是一大盆,把汁水都煮出来味道是最好的。装盘前,要沥干萝卜丝的汁水,使之清爽干净。

据说春饼放豆芽是福州人的传统,这难以考证,福建各地的春饼,都少不了这味豆芽。怕影响口感,往往还会把豆芽折头去尾。

高丽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闽台两省把卷心菜唤作高丽菜,其在闽台的地位就像“菜心”在广东的地位,无可替代。做春饼用的高丽菜,要先去梗留叶,不然会咬到粗硬的纤维,把叶菜切丝,炒到出水,再放高汤炖煮,放至隔天更好,总之要让高汤都渗到叶菜里才行,这时高丽菜的味道香甜适口。

其他的素菜还有:切成细丝的冬笋、香菇;切成段焯水断生的荷兰豆,由于配料多半软烂,荷兰豆是用来增加脆感,用剪刀剪成细丝。还有改刀成一至两寸的香菜,切成白细条的青蒜,切成丝的豆干,豆干是用来吸蔬菜里的水分。闽南最好的豆干,公认是安溪官桥豆干,它硬而不烂,香韧可口。手工细致,含水分少,放数天也不败。可用刨刀刨切如丝状,加佐料烹煮,入口细嫩。官桥豆干通常两寸见方一块,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可卖到一块钱。

再说荤菜,鸡蛋丝是关键,煎成比春饼皮稍厚的蛋皮,再切成宽度一致的蛋丝,不可贪图便利而用炒蛋碎丁。此外还有猪肉丝,虾仁,海蛎子(蚝仔)煎鸭蛋后切成条状,去壳的梭子蟹肉和膏黄,切成碎块的鱼丸,有条件的还备有去骨去皮在温油中炸黄的扁鱼干碎末,其实广东云吞面汤头里的大地鱼干,江浙称鲞,它可以吊味提鲜。至于红烧肉,是用来添油气。

在荤素两大类之外,还有两种不可或缺的调味:浒苔与贡糖碎。

浒苔是生长于淡水与海水交接处的潮间带的一种藻类,深绿色,长达一米左右,晒干,捣碎,立冬以后在市场上出现。它是闽南春饼的灵魂。浒苔的作法,要用猪油抹锅,开火放下浒苔热拌,拌到外层变酥,加点白糖、油葱酥持续翻拌至干,稍有不慎就焦了,出油。有些人为增加口感,会拌以炸酥的细米粉条。炒熟的浒苔也要趁鲜使用,不可久放,春饼要好吃,少不了好的浒苔。它的味道,是一种比海苔更香浓、更刺激,饱含大海的深情。

另一个调味要角就是贡糖碎,一般人以为就是花生粉。细究起来,它其实是由花生仁与麦芽糖、白糖组成,虽然跟撒花生粉、白糖粉的原理差不多,但气味就是不同,碾碎的贡糖轻盈细碎,麦芽糖香甜有韵。贡糖碎也不宜久放,易受潮且生油哈喇味,因此非新鲜不可。

把这些荤素和调味依照次序放在摊开的薄饼上,然后卷成一至二寸直径,长达半尺至八九寸(两张薄饼相接)的春饼,食量大的最多也只能吃四卷,就已经是挺肚鼓腹了。

窃以为,吃饼是集体的行为,但卷春饼却很私密。桌上的配料,我样样都想夹进饼中,起心动念,不经意间就夹过头,要不就撑满炸开,要不就弄到皮破汁流,狼狈不堪,好怕被别人识破自己的拙劣,到了第二卷我便心存警惕,放料瞻前顾后,卷是卷起来了,吃起来瘪瘪虚虚的,过不到瘾头。想要卷得好,关系到放料的多寡、先后顺序、使力技巧与速度,卷春饼不可不慎,最容易让人看穿了。

我从小就喜欢这种家乡的盛餐,总希望过年快快到来,以便能饱尝这世间罕见的佳肴。自从八岁定居澳门,我已有好几十年不曾再吃到家乡的春饼了。记得我们家吃春饼,佐牛肉羹汤啖之,食毕躺榻椅作少憩,自以为是人生一乐,可惜三十余年来久不得偿了。

无处不在的春饼,花样翻新

大学本科,赴笈宝岛。岛内也习惯把春饼叫“润饼”,岛南岛北吃的方法和吃的时节都不尽相同,一花开四叶,明清闽人把春饼带到台湾,从北至南,我记忆中吃过的岛内润饼,就有四大流派。

一、北部经典:豆干、蛋丝、花生粉、萝卜干、豆芽菜、高丽菜、红烧肉

二、中部经典:豆干、蛋酥、酸菜、萝卜干、豆芽菜、高丽菜、炸肉片

三、南部经典甲:豆干、虾仁、香肠、高丽菜、香菇、花生粉、糖粉

四、南部经典乙:豆干、高丽菜、豆芽菜、萝卜干、卤肉、油面、酱汁

台南街头“润饼”,拿着就吃。高启勋摄

不妨细究一下,北部润饼的内馅,算是保留最传统的作派;台湾中部润饼,追求酥脆的口感,会用上炸肉片,以及把打散的蛋液放在近两百度高温油锅里炸的蛋酥;北中南都通用的萝卜干,即闽台人唤作“菜脯”,会与辣椒片翻炒,爽脆微辣。南部经典乙款,会放油面,最是别开生面。

台湾省不产浒苔,通常改以加工的海苔粉取代,聊存古风一二。或许是我先入为主,总觉得没有浒苔的春饼,没了春天的气息。

这十多年来,我有机会到国外旅行,遂开启了东南亚春饼“采风”之旅,一时间异彩纷呈,大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景象。

春饼在越南称作春卷,何时传入已不可考,不过为了迎合当地口味,春卷的饼皮、包料都换成别出心裁的搭配。不同于闽南春饼用面糊制作,越南采用干燥的米纸,轻盈薄脆,储存方便。用时浸湿,就成为弹性十足的透明饼皮,于是就有了“水晶春卷”的美名播扬。水晶春卷的包料有爽口的米线、生菜、薄荷为主的各种香草、虾仁、猪肉片等食材。春卷本身味道清淡,会蘸橘红透亮的越式鱼露,让整体呈现甜滋滋、酸溜溜的滋味。也有在春卷里或鱼露里加上花生碎的,算是闽南春饼的流风余韵吧。

北馬地方上一家算有名的薄餅。有加辣椒醬料。

随着福建移民的脚步,润饼也来到东南亚各国,越南之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也都有其身影。当然在风土、物产、历史等诸多因素下,加上华人与各地原住民的壮思欲飞,润饼也是佳作纷呈,名卷迭出。

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东南亚极为多元的移民国家。不同族裔共处,多元文化交融下,食物自然也打破种族藩篱。新、马润饼,无论油炸与否,皆称作“薄饼(popiah)”,不仅是路边档口常见的美食,更有像“Sister Crispy Popiah”的连锁品牌,专卖创意薄饼。新马的薄饼,会先在饼皮上刷酱料,再铺上豆芽菜、豆干碎、蛋碎、红葱头酥等食材。其中沙葛丝是常见的包料,由鱼露或鱼干炖煮的沙葛,能将水分锁住,防止饼皮破裂,又有足够甜份取代糖粉,充满新意。

早自9世纪就有福建商人到菲律宾贸易、生活,因此春卷在当地以福建话被称作“润饼(lumpia)”。马尼拉的大街小巷,几乎无所不在。举凡任何节庆活动,尤其是圣诞节,润饼的登场不可或缺。也不知道是不是咱们的上海太有名了,当地最常见的一种润饼名为“上海润饼”(Lumpia Shanghai),已经成了最具代表性的菲律宾菜之一。就像日本人把大闸蟹唤作“上海蟹”一样,上海人看到上海润饼,应该会发出奇怪的微笑吧。上海润饼的馅料,用的是碎猪肉或牛肉,还有高丽菜、红萝卜、洋葱等食材,包进饼皮里,再于表面涂上蛋液,再下锅炸。通常会蘸甜辣酱、番茄酱或醋来吃。

菲律宾的“上海春饼”,何钰供图

在印尼,春饼也一律称为润饼。印尼的润饼有各式各样的演变,通常以演变起源的城市来命名,其中最著名的,也受欢迎的是“三宝垄润饼”。位于中爪哇的三宝垄,是福建移民最早将润饼传入印尼的地方,三宝垄润饼有分油炸跟非油炸,但两者的馅料都是以竹笋为主,虾米、鸡肉、炒蛋为辅。食前会蘸甜辣酱增加味道。

印尼曾是荷兰殖民地,许多印尼人或华裔印尼人移居荷兰,炸的润饼也就一脚跨到了欧罗巴。听荷兰的朋友说,在荷兰与比利时,润饼被称为 loempia,欧洲人把它描述为印尼版的中国润饼,内中塞满肉末、豆芽、高丽菜丝、胡萝卜丝和蛋丝,并以酱油、大蒜和葱调味。loempia 在荷兰通常做为开胃菜或小吃食用,是咖啡馆中最受欢迎的餐点之一。另有 kroepia,是荷兰版的变形润饼,形状比较偏向方形,内容物不仅有蔬菜,馅料还加入炒饭。润饼里加主食也很常见,厦门同安有放油饭的,台湾省南部有放面条的,越南的春卷放米粉。

印尼牙加达餐厅供应的“三宝垄润饼“,何钰供图

其他例子还有华人移民在墨西哥发展出墨西哥春卷(Rollos Primavera),用上手撕猪肉、起司、黑豆等当地食材作馅料;19世纪日本移民将春卷带到巴西后,发展成当地传统小吃炸黄金饺(Pastel),外观呈现方形或半圆形,甜的里面会放巧克力、香蕉或番石榴酱,咸的则会塞鸡肉丝、牛绞肉或莫札瑞拉起司。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流风余韵,千姿百态。

中和之道的春饼,融入日常

来自闽南的作家林语堂,偏爱润饼,年年必有“润饼家宴”。林语堂曾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心境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人生之研究》)窃以为,这说的不就是“春饼的人生”或“春饼的人格”吗?

春饼历史久远,最早是先民用来敬神祭祖,祈求庇佑,不仅是对先祖的敬拜也是对神灵的感恩,这种祭义至今在闽台地区未坠。再者,儒家经典《中庸》上说:“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先哲以为,天地万物都可以在“中和”状态下,各安其位,“中和之美”也就成为中华文化中最高理想的审美。春饼馅料丰富,荤素合宜,每一样食材,都和饼皮完美搭配,正体现出中国饮食的“中和”智慧。

春饼包容性又广大无边,配料丰俭由人、随地随处,随缘随性,版图跨越欧亚,远抵美洲。举凡春饼留下足迹之处,必会繁衍出全新的创意美食,融入当地人的日常风景,这不就是“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吗?

(责编: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