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心灵成长的证据。
扒着老黄历,以庆祝各种莫名其妙的节日吃吃喝喝的不叫仪式感;分手为了讹对方打分手炮,庆祝今后性生活自由的也不叫仪式感。
仪式感不是拿来霍霍的理由,我们之所以需要仪式感,是因为心灵的成长常常处于混沌状态,疏于对它的关照我们很难发已经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这时候需要仪式感来标记转变。
曾经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女生每天都会跟意外离世的男朋友「聊天」:
今天竟然挑战蹦极,你一定觉得我很勇敢;
昨天臭宝不喝水,我猜是因为没遛它而生气;
昨天那家餐厅打折,我一口气吃了两个汉堡...
就这样跟一个永远都不会回微信的人聊了一年,突然有一天女孩决定清空所有消息。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当举动是出自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
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小的仪式代表着她准备很好地跟过去告别了。
告别不是忘却,武志红比喻仪式感就像一道门,这道门把人生的路分成了两段,前一段代表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站在那道门上仪式感,你既没有脱离过去,也没有迈入未来。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在提醒你,你正在脱离过去,迈入未来。
好啦,解释完什么是仪式感。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仪式感的生活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01仪式感重构我们的生活状态
我们的人生从满月到毕业,从婚礼到葬礼无不充斥着仪式。无数个仪式让你去认同,去迎接新的身份,去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仪式有多重要?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你和对象扯了证不算真正的结婚。如果男方父母没有亲自登门拜访,把婚礼的事情谈妥然后风光地办一场,日后面对街坊邻里总是有些膈应。
这些仪式有多强大?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结婚多年后,丈夫提出了离婚。面对妻子的极力挽留,丈夫无奈下答应了她的一个请求,就是恢复初婚仪式,每天晚上把妻子抱上床一个月。
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妻子无意识地请求不断地强化了丈夫的身份认同感,那个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和现在贼心不死的油腻大叔在丈夫的心里打起了架,最后那个差点跪在地上求离婚的男人消失了,他已经淹没在黑暗的意识洪流中。
非常讽刺吧,大到各种人生大事,小到饭前洗手时间必须是两首生日歌的长度,考试当天牙齿要刷两遍,说大事前必先清嗓子,这些带入性的场景都在提醒着我们要跳脱当前环境,要调整情绪切换状态去面对生活。
02仪式感是表达内心情感最好的春药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做一个不委屈自己的人不好吗?
面对日常的小打小闹是挺好的,但是如果在大喜大悲上也这么奔放,很有可能变成下一个范进中举。
不过幸亏人在情绪上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隔离过于强烈的情感,以免个体受到伤害。
于是聪明的人类就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仪式感。
为什么是仪式感?
你想想,行动才是检验爱你的唯一标准啊。
比起情人节只会动动嘴皮子说几句土味情话,女孩子更喜欢看到实际行动。
事实证明仪式会另感情升温,这种神奇的作用归功于心理学上的“心锚效应”:
这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形式,当人的情绪与某种行为或事物产生连接时,这种反射也就形成了。
心锚就读卡器一样,遇到类似场景后脑子就会唤醒当时的心理状态。
举个栗子,如果你小时候在野外便便时屁股不小心被路过的大笨鹅啄了,以后再碰到鹅的时候就会远远躲开。
同样地,一支笔,一首歌、一种气味当它被赋予意义的时候就会成为心锚, 再次碰到时你就会感受到的超乎物体本身的情感。
03仪式感能缓解对未知的不安
在古代,干旱人们会去龙王庙祈雨,考试会去孔庙祈福,生不出孩子会去观音庙求子,我们通过把希望寄托在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转移焦虑,慰藉心灵。
其实不仅包括这种群体仪式,就连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私人仪式。
特别是对于某些对临场发挥能力极高的场景,很多人会有自己特有的习惯。
比如有的考生在考试前一定要连续做3个深呼吸才能安心做题、有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会亲吻场地、有的歌手在演唱会开场前一定要不停找人说话。
这些仪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有了这种仪式的加持我们会得到更强烈的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是一种“通过个人重复的系统化行为,用以缓解对未知的不安。”
对未知的不安换句话说就是对控制力的渴求,所以希望以系统的,重复验证过的仪式来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
“ 上次用这支笔考了班级第一,这次用它也能考出好成绩 ”
“ 上次穿了这件屎黄色的衣服赢了比赛,这次还要穿 ”
于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怪癖,所以下次看到队友上场前还在看“熊出没之狂野大陆”请不要打扰他,也许他正在吸取“如有神助”的力量。
04仪式感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很多人都被这句话鼓舞到了,但是每当准备利用假期悄悄努力的时候却发现根本做不到啊。
要么学习/工作的时候思绪乱飞,内心空洞乏力任由外界诱惑随意驱使,要么就是频繁扣手、跑厕所借机逃离,最终以拿起手机收场。
以前我也不知道怎么破,直到后来我发现一个提升效率方法,就是建立仪式感。
还记得读书那会英语开考前会有「试听环节」让我们调试耳机,试听结束后播音老师就会说一句:试听到此结束,听力考试正式开始。
只要这句一出现,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力量让我迅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状态,然后集中精神答题。虽然工作后不用考试了,但是这种仪式感赋予的精神礼仪一直影响着我。
比如每当做事前我会先用10分钟放空,表面看起来好像在养神,但其实这时候身体已经在传播「投入信号」了。
当完成这个仪式时仪式感,我便得到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就像楚汉交界,明确地区分了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让人将思考和专注力切换成「绝对工作」的模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工作状态需要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一方面明确的时间长度能大大提高效率,比如考试的时间紧迫感会倒逼你集中精力,做完所有题目。
注意力曲线
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特点类似抛物线,没办法长时间持续处于最佳状态。
以下总结
首先,我们不需要形式主义,而是需要仪式感带来的心灵成长。这种成长是对以往阶段的告别,而不是忘却。那么仪式感,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它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它可以重构我们的生活状态,使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内心情感,另彼此的感情升温;可以缓解对未知的不安,让人获得力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建立「绝对工作」模式。
呀,你竟然看到这里了,说明有启发到你哦。
那就双击屏幕,给我个回应呗~
>>>>>>>>>>>>>>
点击这里还可以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特别容易疲劳是为什么?
为什么独处的时候经常会回忆各种挫折、尴尬的瞬间,并自我贬低?
当你很丧很丧的时候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