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梅山,地处湘中山区,包括今新化县、安化县、冷水江市和新邵县、涟源市的一部份,面积约有10000平方公里。这里森林茂密,溪河纵横,气侯温润,四季分明,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战国到秦汉以来,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的流入,所以,除了土著人之外,还有长江中游的楚人,沿海的越人,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生活在湖南的越人在南北朝齐粱间自称莫徭,梅山的莫徭在晚唐崛起,割据长达186年之久,直至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始建为安化新化二县。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封闭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里,梅山地区不仅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而且这种文化、语言又中原文化、荆楚文化越文化及其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于是梅山文化就成了一种以汉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多种因素的独特文化,而梅山语言也就成了具有古梅山人语音某些特点的、汉语湘语系统中的一种独特方言。
梅山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诸多因素,其方言从整体来说,属湘语系统的新湘语,具有湘方言的一般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又由于境内崇山峻岭,交通阻塞,从局部来看,各地语音差异也较大,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来看,仍属一个语系,即使是从几乎是乡乡有异的语音去考察,也还是有规律可寻。为了研究方便,权将梅山方言划为梅城话新化话两个分支。
梅城古称下梅,离东坪(今安化县城)180里,距蓝田(今涟源市)120里,去新化120里,是梅山地理上的中心;梅城语音,对安化境内资江以南的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形成较统—的梅城方言。新化古称上梅,西为山区,东属丘陵,中有小块平原,境内语音虽有差异,但无安化显著,统称之为新化方言,其影响远及隆回、邵阳等地
新化古称上梅,是梅山的中心地带,号称“山歌之乡”,民间歌谣谚言甚多。其中民间俚语中有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俗对子,又叫“对子话”。俗对子,系劳动人民所创造,多系俚语白话,不大讲求平仄,固难登大雅之堂。但它极为生动形象,明白易懂,哲理性强,反映了梅山方言的独特风格,是地地道道的梅山土特产,有如梅山人酿造的一盅盅浓烈的粟米酒,令人陶醉,令人向往。现据前人有关抄本资料,整理一部分如下。
拿倒牛角吹不叫;挂起观音敬得灵。
几天冒得盐呷,撇淡吧淡;半夜何底睡着,清醒白醒。老鸡婆煨汤,口味最好;小猪患过秤,毛屎要抛。
蚂蛐子叩烂脚公;黄鳞蛇服叫化子。财喜该应归我得;心思还是要他操。
吃倒五谷想六谷,扯起大襟盖小襟。
人本假充,最爱戴高帽子;狗也真怪,单咬穿烂衣衫。好吃非常,喉咙里伸出手;会讲不过,栀木叶子包得盐。讲起白日出活鬼;
拿倒黄金当古铜。生成灾狗爱挡路;伏侍老牛好过冬。
钱要看得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十麻子吃狗屎,一回狗屎吃厌了;
人也真个怪,你有鬼卖他有鬼赊。应公子呷鱼水,半河资江饱不得。
来源:娄底新闻网、新化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