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打牛,这种方法专治体内“大硬石”
记者 王怡/文 吴畅/图
胆道结石是一类外科常见的疾病,随着40余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以后,其发生率正逐年提高。48岁的徐女士(化名),8年前就遭遇了这样一场“结石劫”,因为不肯做手术,身体反复遭罪。
近日,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利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替她解决了难题。轻松跨过这道困扰多年的“坎”,徐女士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被结石反复“盯上”30多年
徐女士是路桥媳妇,33年前,她还是个小姑娘时,就曾因为胆囊结石,去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本以为手术过后可以“一劳永逸”,没想到8年前,她又被查出胆总管结石,这也是她第二次到医院做手术,情况才慢慢有所好转。
半年前的一天,徐女士在家突然感到一阵腹痛。熟悉的感觉,令她心头一紧,“这痛太熟悉了,肯定又是胆结石。”考虑到这么多年一直做手术,结石还是反复“长不停”,徐女士这回“学聪明了”:“反正做了手术也要复发,不如先挂针吃药忍忍。”
这一忍就是半年。其间,类似的疼痛经常发生,徐女士每次都在当地医院开药吃,一直这么熬着,用她的话来说,“真是遭罪得很”。前阵子,她终于受不了疼痛的折磨,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体内的两颗胆总管结石,大的一颗已经变成了“鸽子蛋”。
“隔山打牛”,隔着肚皮就能操作
病情严重到这个程度,保守治疗是解决不了问题了。做手术,徐女士又非常抵触,怎么办?
“考虑到当时患者体内的结石直径太大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大小有限,如果直接采取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方法,没办法从这么小的口把结石取出。”恩泽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王爱东介绍,医生们商量后,决定采用经济实惠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把结石打成小块状,这样既方便医生通过ERCP方法取出结石,又避免了开刀手术带给病人的二次痛苦,一举两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原理,相当于‘隔山打牛’,医生可以根据结石部位采用合适的体位,然后利用超声或X线体外定位,将冲击波通过皮肤精确作用到结石处。”王爱东说,随着冲击波能量不断上升,不停地击打,可以将结石震小、震碎,让结石变成游离状,而这种方法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非侵入性”治疗,换句话说,没有创口,隔着肚皮就能操作。
专治“大硬石”,免除手术痛苦
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胆管结石,医生们是第一次尝试,恩泽医院院长陈姬雅也非常重视,亲自组织肝胆胰外科、体外碎石中心、麻醉科多科联合疑难病例治疗讨论。徐女士的治疗方案终于定下了:碎石前一日放置鼻胆管支架,再利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击碎胆总管结石,疏通十二指肠乳头这个开关后,后续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通过鼻胆管内注射小剂量造影剂显影,我们可以在影像中清晰地看到患者胆管内的真实情况。”恩泽医院碎石中心碎石专员陈卫英介绍,徐女士的治疗分两次进行:第一天是直径4厘米结石的碎石,第二天是直径1.6厘米的结石碎石。结石粉末化碎开,医生成功从她体内取出了两颗大结石。
碎石术适用范围广
受自身体质、环境因素、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门诊中,像徐女士这样的结石患者,其实并不少见。同样,结石的类型也分为很多种,有肾脏结石、胆总管结石,胰管结石……
“以往针对此类结石,一般采用外科手术,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碰到结石较大的病人,手术治疗更加困难。”王爱东说,“通道堵死了,如果要取石,就要手术开腹,这无疑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三个月前,恩泽医院消化内科黄勤主任团队接诊了4名胰管结石病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55岁的王大爷,因为30多年喝酒的坏习惯,导致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两年间,光与胰腺展开的“正面交锋”就有5次,但周而复始的病根,却让他一直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
“虽然胰腺的位置靠后且深,但还是可以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虽然比起肾脏碎石,它所需要的能量更大,但不会对周边器官造成影响。”陈卫英说,首次挑战胰管碎石,医生们为了确保手术中王大爷的安全,反复讨论并模拟碎石的经过,做好万全准备,手术过程很顺利,王大爷也已康复。
陈卫英告诉记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适用范围很广。不过,对于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肾脏、消化系统损伤、心血管疾病患者,碎石前需对症处理后才可进行碎石治疗,孕妇目前是禁忌人群。
“击碎结石需要能量,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适应症,建议大家最好参考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泌尿外科说,此外,对结石患者而言,手术取出结石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特别对于泌尿系结石,治疗后3年内复发率为50%,所以需要注意每隔3个月定期B超复查,养成多喝水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结石再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