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猴儿鼓的由来和特色是什么?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单人、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

传说古时候苗区有一座古庙,猴子进庙偷吃供呆,无忘碰响更鼓,开始是害怕,后来就爱上了鼓,高兴地打起鼓跳起舞来。猴子打鼓的声音恰被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看见,他就偷学猴子打鼓的全部过程,于是就产生了(猴儿鼓舞),一直流传到现在。

苗族猴儿鼓表演的动作有"戏舞"、"听鼓"、“倒爬树"、"狮子滚"、"双加官"、"抢鼓"等。表演时动作灵巧,急而不乱。表演时人数不拘,可多可少,但女子不打猴儿鼓舞。

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湘西苗族猴儿鼓既是鼓,也是舞,有趣、有很大的观赏性。

来源:湘西州文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