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澳门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甚为特殊的中国城市,澳门诗词更是一种别样的存在。
自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入居以来,澳门从一个海隅渔村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并作为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教中心, 俨然一个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碰撞以至融合的前沿地带。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
语言肤色各异的西洋人,风格多姿的欧式建筑(包括楼房和炮台),钟声琴唱回响的教堂,怀抱宗教理想的传教士和修女,使得澳门这个中国的东南边陲之地充满着异域风情。这种异域风情与澳门原居民静谧安详的渔农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差别,产生了独特的文明和文化张力。
莅澳的中国官员、商旅、骚客,以及渐露头角的澳门本土文人,在这个充满张力的场域中,讴歌抒怀,撰写了众多的诗词作品。这一批作品一方面记录了澳门在变化中的独特风貌,表达了各种惊奇和感叹;另一方面,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光海色,热情地书写着邦国家乡的情怀。
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景致,旅居的惊奇,家园的情思,加以时代的巨变与文明的碰撞,无不使得澳门诗词具有别样的魅力——这是中国任何一处地域文学所不能替代的。
1
澳门诗词以至文学的发端,一般认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的几首“澳门诗”。 对于汤显祖是否曾经到过澳门半岛,尤其葡萄牙人管治的“澳门城”,目前学界未能定谳。
不过,汤显祖确曾于万历十九年(1591)时到过广东香山岙,并与当时的外国商人有过接触。他的《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香岙逢贾胡》、《听香山译者》(二首)等诗,就属于较早描写澳门的作品,可说是掀开了澳门诗词以至澳门文学的帷幕。
澳门诗词以汤显祖这样的文学大家作为登场人物,以其奇幻的诗作开篇,真可谓起手不凡。
汤显祖邮票
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明末清初士人多有莅澳者,如陈衍虞、张穆、吴历、陆希言等,他们皆写下不少有关澳门的诗文。
其中,吴历是当时著名的天主教人物,他曾在澳门三巴静院学道,研读天主教义,期间撰有《三巴集》。《三巴集》分为上帙《岙中杂咏》和下帙《圣学诗》,《岙中杂咏》(三十首)记录了吴历在学道时于生活上和心态上的诸种情况。如吴历学习天主教义时的艰辛,及其崇信和奉献天主、追求洗涤罪孽的心志等,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中国人在澳门学习天主教义的心路历程。
此外,《岙中杂咏》也有不少描写澳门风光景色,以及当时澳门不同族群生活状况的诗篇,描绘出一幅幅澳门社会各方面的生动画面。总之,在早期的澳门诗词中,《岙中杂咏》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作品。
在清初莅澳的诗人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群体。一些明遗民如屈大均、释迹删、韩鹄等,他们在讴歌澳门风物之余,也寄托了亡国之思。屈大均十分关注澳门的情况,尤其是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后对国家的影响。他所著的《广东新语》卷二《地语》有“澳门”条,书中亦多有记述澳门及西洋、东洋的事物和情况,此皆由澳门而起。
《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
屈大均的澳门诗有十余首,以《澳门》(六首)最为重要,其中既对因西洋人而引发的繁盛海外贸易,表现出赞叹的态度和兴奋的心情,又对西洋人占领澳门时刻表现出担心,可见其内心浓烈的忧患意识。屈大均与吴历的诗作虽然风格各异,但却并驾齐驱,前后辉映,堪称清初澳门诗的“双子星”。
与此同时,一些曾任职清廷的官员,如杜臻、刘世重、汪后来等先后来过澳门,幷写下了若干诗作。澳门原属香山县,刘世重是广东香山人,他应是较早创作有澳门诗的本县人士。他的《澳门》基本上囊括了澳门的主要人、事和风光的特点,为日后澳门诗的写作奠下取景和描写的基础。
在早期澳门诗中,“三巴寺”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在众多的早期三巴寺诗中,刘世重的《三巴寺》可以说是最直接和全面之作。此外,汪后来的《澳门即事同蔡景厚六首》是继屈大均《澳门》(六首)后,又一重要的澳门组诗,亦甚值得注意。
总之,从明万历年间至清康(熙)雍(正)时期,应该说是明清澳门诗词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在此一阶段中的澳门诗作者,主要是一些莅澳的官员、文人以及中国天主教信徒,他们的诗作共同塑造了早期的澳门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学形象。
2
明清澳门诗词发展中的第二个阶段,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澳门文学史》
对于澳门诗词以至澳门文学史,一般分作明万历至清中叶,清中叶至辛亥革命(1911),以及民国时期(1912-1949)。这种三段划分的方式,基本上是参照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只是在清代以前,加上明代汤显祖一人,然而这种划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澳门文学的实际情况。
首先,乾隆八年(1743),两广总督策楞、广东按察使潘思矩等上奏:澳门为“夷人聚居之地,海洋出入,防范不可不周”,“现驻县丞一员,实不足以资弹压”。请求在县丞之上增设“澳门海防军民同知”,“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宣布朝廷之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遇有奸匪窜匿,唆诱民夷斗争、盗窃、及贩卖人口,私运禁物等事,悉归查察办理,通报核查”,并指挥县丞衙门与澳门驻军。
此一建议得到清廷的同意。同知是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常驻澳门的官员由副知县升格为副知府,澳门从此成为广州府直辖的一个特殊地区。可见澳门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清廷的高度重视,而澳门同知的设立说明清廷对于澳门的管治进入了新的时期。
《澳门文学书目初编》(1600—2014)
其次,第一任和第三任的澳门同知分别是印光任和张汝霖。印、张二人是清廷直接管治澳门的最高级官员,他们不仅合撰了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的澳门史志之作──《澳门记略》,成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早期澳门的重要著作。
同时,他们还在澳门写下了不少的诗篇,如印光任有被称为“濠镜十景”之作,而张汝霖则有六题二十二篇的澳门诗。两人的澳门诗各有特色,印光任诗以描写澳门风光为主,擅于写景,工于炼字;张汝霖诗则在写景之中,时喻个人心志。《澳门记略》和印、张二人的澳门诗, 在澳门文化史上划出了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最为关键的是,自乾隆年间始,澳门望厦赵氏家族的兴起。他们挟“父子登科”的美誉,代表了澳门本土士人的最高文化成就;而且他们的家族成员创作了大量诗文,毫无疑问地参与了澳门文学的队伍。
他们的出现,为澳门诗词以至文学创作,增添了一个重要且必须的区域文学内涵──本土人士的成份。自此以后,澳门诗词真正拥有了澳门人的声音。
综合以上三点,乾隆时期显然是澳门诗词以至澳门文学史上的一个划分标志。
随后,澳门迎来络绎不绝的客人,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优秀诗篇。歌咏对象的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使得澳门诗词的园地愈发多彩。
在这一时期的莅澳诗人中,叶廷枢、叶廷勋、李鸣盛、潘有度等商人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曾在澳门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西洋人,以及社会的中下层人物,这就使得他们的诗篇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和文人,展现出当时澳门另一个方面的情况,丰富了澳门的文学形象。
《澳门志略》
还有一个文学现象需要注意,就是三巴寺、妈阁庙、青洲岛、南环等若干景点,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下,逐渐形成了一些描写对象固定的作品群,它们共同构建了澳门诗词中的“文学风景”。
与此同时,澳门本土士人的诗文作品也在此时悄然兴起,标志性人物则是望厦赵氏族人。赵氏原籍浙江浦江,明洪武年间,赵彦方担任香山知县,卒于任内,后人定居香山。崇祯年间,赵彦方后人中的一支迁居澳门,历六世至赵勋(字封石),在道光二十年(1840)于澳门望厦村建有赵氏家庙。
赵同义,字镜江,清乾隆时人,擅诗,后人辑有《镜江公诗稿》。另一位赵氏族人赵元儒(号半农),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有《次张太守石壁原韵》(四首),由其子赵允禧刻于妈阁庙山石之上。
赵同义的后人赵元辂,字任臣,号九衢,亦善诗文,著有《自警日记》及《观我集》。他曾参加乡试,中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第十八名举人,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可惜元辂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赴京应试时,卒于京邸,年四十二(详参澳门博物馆藏《赵书泽堂家谱》〔抄本〕中的《浦江赵氏家谱》、《九衢公行状略》)。嘉庆六年(1801),元辂之子赵允菁(字孔坚,号筠如)成为辛酉科第四名举人,担任广东始兴县训导。赵氏父子相继高中举人,故云“父子登科”。
《澳门诗词笺注》
赵允菁长年以教育为业,未出仕前即在澳门办有学塾,后在香山县凤山书院任主讲,门人甚多。道光六年(1826),允菁出任始兴县教谕,幷任文昭书院山长;八年(1828),任越华书院院监;十三年(1833),授连平学正,以道里迢远不就,又改授翰林院典簿。
此外,赵允菁作为地方乡绅的代表参与了清廷对澳门的管理,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香山县官员曾派赵允菁、监生叶恒澍会同地保清查澳葡私占官地的情况,可见赵家在当时澳门华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赵允菁今存《重修澳门望厦村普济禅院碑记》、《重修妈祖阁碑记》及《书泽堂文稿》等。
赵氏族人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开启了澳门本土士人的创作风气,形成了本土和外来人士共同描绘的澳门文学图景。赵氏族人以澳门为主要的居住和生活之地,与之共生共荣,对之拥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除了澳门风物的题材外,他们的诗作中也有个人所感所思之作。这使得澳门文学的内涵更加丰富,更能展示出澳门本土作者的独特性。
过往一些学者以为,澳门诗词的作者多是宦澳、游澳之人,所以从澳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认为澳门人文基础薄弱,文学发展缺乏“草根性”,表现出明显的“植入”特点。然而事实却是,澳门本土士人的诗词等文学创作,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乾隆年间,望厦赵氏族人就是第一个澳门本土作者群。
因此,澳门诗词以至文学创作的发展显然并非单纯的“植入”,而是“植入”与“自发”的共生,并且相互作用,历久不衰。
《澳门文学期刊述要与目录汇编》
3
至于明清澳门诗词发展中的第三个阶段,则是鸦片战争至清代末年。
鸦片战争之后,清廷面对外国列强的挑战,国势动摇不稳;而葡萄牙人则在澳门借机发展,“近占七村,远夺三岛”,扩大占领地。道光二十六年(1846)4月,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出任澳门总督,开始了葡萄牙全面占领统治澳门的时期。
亚马留种种强暴横行的政策和手段,激起了澳门华人居民的反抗。道光二十九年(1849)8月22 日,亚马留在望厦龙田村附近遭村民沈志亮(又名沈米)等人刺杀。此事虽以清廷逼于葡人的多方面压迫而妥协,在前山处决沈志亮暂告结束;但是澳葡的侵略扩张并未停止,反而进一步加强,澳门和香山人民对此非常愤慨。
他们恨葡人之强横,痛清廷之软弱,厚葬沈志亮于前山寨城西门山坡,立碑“义士沈志亮之墓”,以志钦敬追怀。诗人更创作了不少作品, 抒发对事件的感慨。
《郑观应集》
刘熽芬的《沈义士歌》是较早记叙此一事件的诗作。《沈义士歌》开启了痛斥侵略者、歌颂沈志亮的传统后,郑观应的《澳门感事》、潘飞声的《澳门杂诗》(其五)、丘逢甲的《澳门杂诗》(其十二)等相继而起,形成了一个关于沈志亮事件的作品群。尤需指出的是,以沈志亮事件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出现后,澳门诗词中的时事题材日渐增多,现实性也越来越浓烈。
与此同时,澳门与内地的往来日益频繁,文士间的互动推动着诗词创作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中,魏源、何绍基、康有为、潘飞声、丘逢甲等著名人物纷纷到访澳门,并留下了不少重要的诗篇。
此前描写西洋音乐的澳门诗并不多,较为重要的有清初梁迪的《西洋风琴》。其后,魏源的《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后来居上,成为澳门西洋音乐诗中的杰作。此外, 何绍基的《乘火轮船游澳门与香港作,往返三日,约水程二千里》也是长篇古诗,与《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是同类型澳门诗词中的名篇。
此外,在清代澳门诗中向来有创作“澳门杂诗(咏)”组诗的传统。关于澳门的“组诗”,较早的有屈大均《澳门》六首、张汝霖《澳门寓楼即事》十四首、陈官《澳门竹枝词》四首等(吴历的《岙中杂咏》实是一部诗集,与组诗尚不完全相同),稍后有钟启韶的《澳门杂诗十二首》等;而以“澳门杂咏”为题者,则应始自叶廷枢《澳门杂咏》七首。
“澳门杂诗(咏)”的写作套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澳门诗词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晚清时期,潘飞声的《澳门杂诗》(十二首),在描写澳门风物、人事之余,不时借景物故实,抒济世胸臆;丘逢甲的《澳门杂诗》(十五首)则题材广泛,诗风清峻。潘飞声和丘逢甲之作,堪称晚清“澳门杂诗”之双璧。
《澳门杂诗》
清中叶以后,澳门本土诗人不绝如缕。至于晚清澳门本土的著名诗人,则非被誉为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郑观应莫属。
郑氏世居澳门,不仅著有《盛世危言》,更有不少关于澳门的诗篇。郑观应的澳门诗平易流畅,感情真摰,如《题澳门新居》(二首)藉写新建成的郑家大屋附近景色,抒发了他对澳门的深沉热爱;且对新居的描绘,也是他对澳门美好的祝愿。《澳门感事》则是对当时澳门状况的全方位描写,幷为治理澳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建议,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变革之心。
晚清时期因清廷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步步衰败,列强入侵瓜分之势日益严重,以及澳葡的肆意扩张,强占土地,导致澳门人民内心愤懑不平,所以在澳门诗词中,充满了悲愤的情绪,杨应麟(一名瑞初)的《镜湖感事十咏》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一方面,澳门的商业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加上葡萄牙人建造的小型欧式花园等,澳门社会面容一新,一时茶楼酒馆、妓院和新式戏院纷纷涌现,使澳门成为了一个特殊甚至带有点“畸形”的混杂式社会,诗人也就各抒己长,记录和书写着这一切。
《澳门古籍藏书》
其中,梁乔汉的《镜湖杂咏》(五十首)是继吴历《岙中杂咏》后又一澳门大型组诗,全面反映了当时澳门的风物人情,可说是一轴清末澳门风土民情的斑斓画卷。晚清的澳门诗词复杂而矛盾,绚烂多样而未必协调,甚至互有冲突,这或许是澳门文学与别不同的另一种特色。
4
明清澳门诗词因澳门的独特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中国区域文学中的一个别致样本。 它既有对中国土地上的西洋人物、事物和景物的描写,也有对中国传统风物的歌咏; 它既有外来人士的惊奇赞叹,也有本土作者的悠扬抒情; 它既有对不同民族风情的好奇和探索,也有对民族冲突的激情书写。 繁杂多样的主题,较为相近的手法,是其总体特征。 明清澳门诗词的丰富多彩,是由生活在澳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感所思形成的,也是澳门历史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
最后,略为说明本书撰写的一些情况:本书一共选取明清时期五十四位诗人的一百首澳门诗词作品,一般以诗人的生卒年为次,兼及考虑其澳门诗词的写作时间。选取的标准主要着眼于诗人在澳门诗词中的地位,及其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思想和艺术价值。
邓骏捷教授在新书发布会上
在具体评说中,先简述每位诗人的生平行实,尤为注意其至澳门的行迹,及其澳门诗词的写作时间、作品情况等;然后对所录之作品进行分析,特别注意诗中所涉及的澳门历史文化和诗风特色,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澳门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诗人对澳门的情感。
本书的撰写是探索澳门诗词的一次新尝试,更是我个人评赏诗词作品的学步之作。疏失、不当之处,祈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促进步。
邓骏捷
2021年3月20日
《澳门文学研究》
后 记
庚子之初,大疫骤起,遂键户不出。万般无聊,日取澳门诗词读之, 以解郁闷。随读随记,积稿渐厚,顿生整理付梓之想,以兹纪念。
中山大学章文钦教授《澳门诗词笺注》为澳门诗词研究集大成之作, 草稿之时,参考甚多。其他前辈时贤大作,亦时时览阅,灵神益智,深受其惠。稿成之后,蒙澳门大学邓景滨教授、岭南文化学者梁基永博士、南昌大学胡善兵博士审阅,发蒙匡正,不一而足。复蒙澳门理工大学林发钦教授推荐,文化公所同仁青睐,遂有出版之举。众人厚爱,感激之余,亦见澳门于中华文化之热爱,实薪火相承,久远不息。
《澳门妈阁石刻》
谨以此书纪念艰苦岁月中之不幸同胞与坚强民族,愿死者安息,生者奋发。合掌敬祝中华文化之根深扎澳门,日益茁壮,枝繁叶茂,花开如锦,硕果累累,生意盎然。是为记。
邓骏捷 谨记于辛丑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