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塘搭台,好戏“莲莲”

关键词:#产业兴旺#

深秋时节,在宝应县射阳湖镇风车头村,大片藕塘中工人正不断将采出的鲜藕运往岸边,运藕的货车络绎不绝;村里的荷藕产业展示馆里,糯米藕、藕酒、藕粉等荷藕衍生产品达上百种,琳琅满目。

近十年,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风车头村不断推进荷藕规模化种植,同时大力发展加工业,让荷藕产业成为该村一张闪亮名片。

“新农人”:

藕片里,藏着创业密码

走进位于风车头村的宝应县荷藕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只见20多家企业的工人正忙着进行荷藕初加工。95后唐清晨是当地最年轻的创业者,他的铺面里,一边是工人正在清洗藕节,另一边摆放的切片机上雪白藕片不断飞出,店后腌制池中盛放着大桶藕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这是火锅、冒菜用的藕片,直径5—6厘米,厚度5毫米,不同客户对直径和厚度有不同要求。”他拈起一片藕介绍道。

唐清晨是土生土长的射阳湖镇人,曾在外上学、打工,几年前返乡创业。“前些年听说荷藕产业逐渐成了家乡的支柱产业,2018年底,村里的工业园区招商,我感到要抓住商机,就回来租了厂房。我父亲种藕,也觉得加工有前景,很支持我回来。”唐清晨说,铺面占地600平方米,目前主要做藕的半成品,将鲜藕切片、腌制送往精加工企业,最终成品供给火锅店、冒菜店或藕盒生产企业。“风车头村种藕的人很多,农户从塘中采藕,送到我这边;厂里工人们进行清洗、去皮、切片,接着腌制约一周,再装入蓝色分装桶,送往下游企业。现在我们一天能加工3—4吨,这样的桶大概有2000个。客户主要集中在宝应及周边,也有山东客户上门来拿货。”

回村创业之初,唐清晨也遇到过技术问题。好在父亲种藕,村里也有懂行的前辈,他多方请教,逐步稳定工序,父亲的藕塘也逐渐扩大至2000多亩。“现在我们是父子齐上阵,靠着村里的荷藕产业,也想做出点成绩来。”唐清晨说。

4年创业,让唐清晨更加坚定了留在村里发展的决心。“刚开始确实比较累,但上了正轨之后就挺有成就感,在父母身边生活也很幸福。去年公司营业额约400万元,利润率3%—5%。现在常态化用工20多人,希望带动乡亲致富。目前的困难是厂房太小,有可能的话,我想扩大厂房面积进行精加工,实现自产自销。”

村干部:

水荡里,长出富民产业

风车头村地处宝应县东荡地区、射阳湖镇西南端,宝射河穿村而过。在年长村民的记忆里,上世纪的风车头村有大片芦苇荡,村民在种植稻麦之外,零零散散种些藕。为了保证鲜藕有序销售,村里于2005年成立了风车头荷藕营销专业合作社。

增加农民收入,是村里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过,在水乡泽国,荷藕种植并不罕见,如何将此发展为富民产业?

村党总支书记王启海介绍,村里的思路是规模化种植,即鼓励农民扩大荷藕种植面积。“目前,村内已流转2000亩地,加上在外承包,2021年全村荷藕种植面积7.56万亩,实现产值3.02亿元。风车头如今是宝应荷藕主产区,也是宝应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核心区。”

荷藕种得多,还要销得出。依托早些年成立的营销专业合作社,村里顺势建成“藕行”即荷藕交易市场,远近的经纪人在此集聚。风车头村也形成一支66人的荷藕经纪人队伍,2021年交易总额2.6亿元,带动周边10个村3000多农民就业。近些年,合作社相继被评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绿色产业化示范单位,“风车头”荷藕也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在鲜藕营销火热之时,市场嗅觉灵敏的荷藕经纪人又将加工业引入村里。“原本我们只将鲜藕销售给加工企业,十年前,头脑灵活的经纪人意识到鲜藕加工火爆,开始自己建厂做初加工,这样一来,经济效益更高,还带动更多村民就业。”王启海介绍,随着荷藕产业发展形势向好,宝应县荷藕集中加工区于2019年落户风车头村,目前,入驻个体加工企业29家,带动周边农民就业536人。2021年,初加工盐渍藕2.14万吨,业务收入8132万元。

围绕“一节藕”,风车头村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202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32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万元。如今加工区已经不够用,村里又获批150亩土地用于建设深加工企业,既拉长产业链,也将带动更多百姓就业。

与此同时,风车头村计划进一步扩大荷藕种植面积,不过土地性质限制却成为困扰。“村民部分鱼塘用地可以改种荷藕,但要让藕塘成片,就要进行土地置换。而目前的土地政策不支持水面与良田置换,导致村内荷藕种植面积无法进一步扩大。”王启海说。

“原住民”:

荷塘里,干得安心自在

熟练地将根根鲜藕上秤称重,接着撅下鲜藕两端、将大藕节装车……10月底正逢鲜藕上市旺季,风车头村藕塘中,59岁的村民潘生英正忙着打藕。

“以前风车头虽然也种藕,但家家户户零零散散,这些年藕塘逐渐成片,出现了不少种藕大户,村里还有了荷藕加工厂。”谈起这些年村里的产业变化,潘生英感触颇深。往年,她在种地之余到藕塘打零工;今年,土地全部流转了,她也成了全职的产业工人。“我们做了一辈子农民,也种了几十年地。这些年虽然有农机帮收种,但种得少还是挣不了多少钱,11亩地一年挣1万多元,遇到台风高温还得担惊受怕。现在村里荷藕产业搞得像模像样,我们去年就决定把地包出去,一亩租金1200元,现在一年光租金就有1万多元,也不要自己劳心了。”

每天早晨与丈夫一同到藕塘中劳作,中饭和晚饭由藕塘老板提供,潘生英如今的生活充实而规律。“今年7月8日来的,一直能干到明年5月20日。藕塘生意挺好,每天都有货车来拉藕。现在是采藕旺季,我们这些打藕工人每天最少挣200元。在这里上班也方便,家里有事,跟老板说一声就能回去。”潘生英说。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本,丰产增收点亮“希望的田野”。风车头村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专注荷藕产业,让传统农业焕发勃勃生机。启示有二: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抓基础、强服务、做口碑,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地区适宜性产业,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化经营创造了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带来了品牌与效益。二是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渠道。好的产品有好的销路,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建立一支过硬的经纪人队伍,成立营销专业合作社,都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不仅能提高村民的就业率,而且也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