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戏旧称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派系。据史科记裁,明嘉庆年间溪州就有戏班与戏曲活动,嘉庆28年(1559年)永顺宣尉司彭翼南,南平倭班师,渐置总督胡宗宪设宴钱送时命席间讴歌为乐、彭、向酒酣,彭歌《大江东》胡公赞曰:我国彭宣尉面似梨花,果然矣,盖彭在家中常与戏班演戏为乐。
清先绪27年(1901)县峙江西会馆董事倡办戏班、聘请津市汉剧艺人白玉龙为师首建,天贵班、教授生、旦、净、未、丑行当、炼、唱念、做、打四功、习、口、眼、身、手、步五法,永顺“天贵班”亦出有福(周福贵),碌(钟贵碌)寺(吴贵寿)喜(李贵喜)四名角湘鄂西家喻户晓。民国23年(1934年)6月永顺县商会集资邀集意内外著名汉戏艺人,在县城城隍庙演唱四十八本《岳飞传》覃兴宏主唱岳飞,嗓音,伤相俱佳一时称绝,居来永顺县城“乐师剧社”、“霓裳舞社”花灯戏,队唱汉戏,并在全家祠堂办戏院,名徒有彭楚刚、傅华文、张敬之、罗中管、彭继坤等人,其中张敬之擅长里角欢,有湘西“土梅兰芳”之称成为湘西地区的著名男旦。
汉剧艺术特色鲜明,唱腔丰富,总体分南北二路,南路有反南路,北路有反北路(子母调)南反北,四平调六种腔调,都有固定的板式,自成系统,板式有导板,散板、滚板、哭头、叫眼、三眼板(一板三唱四分之四),一眼(一板一眼四分之二),(有板无眼四分之一)快打慢唱,散板叫三流为自由节奏,快拉慢唱叫消眼,鼓板连速敲击而唱腔自由,还有无长腔长过门上句反复,长于叙述的曲体,南路称垛子,北路称二流,皆可伸可缩,北路无慢三眼,曲情慷慨激昂多用于方马戏,南路曲调绵缠委妮,多用于家庭,历史悲剧,音乐伴奏,习称场面,管弦乐称文场,打击乐为武场。凡剧中人,唱、念、做、打、舞以及表现戏剧环境都城伴奏,戏谚称为“锣鼓丰台戏”。
汉戏传统剧目有《王宝钊》、《定军山》、《坐楼杀媳》、《琵琶洞》等剧目。
来源:永顺公共文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