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笔架城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常德笔架城的民间传说是什么?


常德笔架城的历史由来

笔架城因其状如笔架而得名,由五垛并列的长三角形构成,中间一垛最高,为3.75米,两侧稍低,为2.75米,两侧又低,为2.135米,壁厚0.37米,底部总长为9.06米,皆用青砖砌就。笔架城位于武陵阁旁,临江而建,历史悠久。笔架,又称笔床,为中国书写毛笔字架笔的文具,文房四宝之附属物。
  
笔架城下建有一文庙,历来为儒家施教孔孟之道的学府。学府旁边还建有文昌阁、魁星阁。传说魁星点斗后即将笔搁在笔架城上。笔架城建在学府前,除了作为学府的标志,鼓励莘莘学子勤习笔墨、攻读经书外,另有一个意义是象征常德“文运昌盛,文人辈出”。

常德笔架城的民间传说

笔架城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一日来到常德府,刚到府衙坐定,突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沅江波涛汹涌,一刹时天昏地暗,居民极度恐慌。乾隆忙遣侍从出外察看。不一会儿,侍从回来禀报说:“有四海龙王前来朝拜,向圣上请安来啦!”乾隆即刻来到城堤上.用朱笔写了六个大字:“四海龙王免礼”。顿时沅江风平浪静,四海龙王各自回龙宫去了。乾隆将朱笔朝城垛上一搁即打道回府。搁朱笔的城垛后来就形成了笔架。从此,笔架城的美名一传十,十传百地在全城传开了。几百年来,笔架城仍巍然屹立在沅水岸边,成了常德城的标志。
  
笔架城曾多次修缮,有史可查的修葺有七次。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崇祯十二年(1638),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三年工峻,拆旧易新,极其壮固。”据史料记载:杨嗣昌任职期间,曾上书皇上倡言富户纳捐加修武陵城(即常德城),三年而成,“上不费国,下不病民”,至今常德犹有杨阁老“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所谓“城加三尺”即现在的笔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