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期
小时候因为物质的缺失,家里面基本上没有书,印象中只有上课发的教科书以及几本课外阅读,也没什么可以玩的,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有很多玩的,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书的话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三孃上高中之后带回来《格林童话》,我才知道除了语文,数学书以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书,那个时候好像已经4年级了,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读书的概念,也没有关于读书的印象,只记得和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到处跑,钓鱼捉虾,爬树这些
有学习的印象都是小学转学去广东读书才开始有的
可能是因为缺失带来美好,只记得和爸爸妈妈他们去逛商场的时候我就去书店看书去了,那个时候看了很多漫画,比如《七龙珠》,还有其他的书,不过忘了
初中时期
因为一些原因就没有在广东继续读书,就转回老家读书了,初一和初二上册的时候还没有对篮球有兴趣,那个时候就看了一些之前在家里面的书,还有三孃读大学时放假期间借回家的书,那个时候书也很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寓言书,就是很多小故事,每个小故事下面有一些道理,我都把这本书翻烂了,还随便用纸包了起来,之后回想起来,很庆幸有这本书,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很多道理这本书里面都有,也算是在阅读上面有了初步的积累,打下了一些语文基础
当然,也用手机看了一些玄幻小说
初二下册和初三就打球去了,那个时候对篮球有了很疯狂的兴趣,下了课就是打球,不过特别菜,什么都不会,只是和朋友一起玩而已
高中时期
上了高中之后,因为去县城里面读书去了,刚开始不太适应,因为学习的强度增强了,和同学之间的差距也加大了,在初中时还不觉得学习成绩有多重要,只是听好课,做完作业,就玩去了,上了高中之后就感觉学习是第一位了,各种考试也来了,同学之间的比较也更多了,那个时候很迷茫
逃避方式就是打篮球,当然也很菜,不过也逐渐入门了,高一高二时期看的书就是篮球杂志
高二的篮球赛一完老师就不让我们打球了,要我们好好准备高考了,那个时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看着杂志上NBA球员的经历,很想去打球,当然自己也知道这是异想天开的
那个时候也不是很想学习,逃避方式就是看书,因为看书老师不会说,就开始看杂志,当然高一高二也在看,不过不多,那个时候迷上了《意林》,也不知道是因为想逃避还是真的喜欢书,反正看得挺多的,学校书店卖的各种杂志,笑话,篮球报刊都在买,还在学校外面的旧书摊,书店买了一些书读书的感受,抄写了很多经典的句子在本子上,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语文课堂上抄写句子老师不会管,至少是在看书,那个时候除了化学以外,其他科也不是很感兴趣,作业也不怎么做,空的时间就来做这些事了,还把篮球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和图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
之后越看越觉得如果不把一些文章收藏起来都对不起写文章的人,就把杂志上的文章剪了下来,贴在本子上
在补习时也收藏了很多,就更加分门别类了,印象中有文学,历史,新知小识,还有美食等
好的文章真的能把人看饿,学习压力大,不想吃饭时就看一会儿关于美食的文章,之后就想吃了
(这里应该有我收藏的文章的一半,还有一些拿到大学了,大学时剪下来了一些,还没有贴在本子上)
高中之后就对看电视兴趣不大了,放假之后不是打球就是看书,当然看的都是闲书,床上,坡上,树上(家里有颗枇杷树长得挺高的,可以爬上去躺在上面看书)都是看书的地方
毕业时,同学们卖书,我就去买书,以低价买了很多书,之后带了三麻袋的书回家,外婆还一直说我连棉絮都没要,把书弄回去,好在只是吐槽一下而已,还是很支持我看书的
高中时期看的书以杂志和心理学,哲学为主
大学时期
因为除了学习的事以外,其他的事情更多了,学生会、社团等等都有事看闲书就没那么多了,不过出于习惯,也收藏了一些书
也不得不承认,上了大学之后逐渐沉不下来了,想去图书馆找本书看,都没有以前那么专注了,看了一会儿不是因为有事就走了,就是看时间时又看了一下其他的信息,被其他信息带走了
不过因为学科特性,对专业书更专注了,也算是大概了解了一些本行业的一些书,没有深入学习这是我的不足
工作时期
开始工作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看书了
看的杂志少了,感觉杂志适合一些小的问题的解决,书更加系统,能塑造完整的思维体系,也更加深入,更有逻辑性,这个阶段是以能塑造人的精神的书为主了,特别是这本《遥远的救世主》
电视剧《天道》,看了3遍,第一遍是两倍速看完了,第二遍边看边把一些经典的语句先记录在了平板上,一些经典镜头看了数十遍,之后买了纸质版的书,也就是《遥远的救世主》看了3遍,第一遍快速看完,和电视剧进行对比,第二遍边看边把一些经典语句勾了下来,第三遍又把一些经典的语句抄在了笔记本上,每一遍都有新的理解,强烈建议读一读,会带给我们各种方面的思考,能给人带来思考,能让人沉下来的书才是好书,那些没有思考,只有观点,贩卖焦虑的书就不是那么好了
我也不是只看书,偶尔也会看看抖音,微信公众号这些,但就是会觉得看书是一种享受,看完之后觉得是一种满足感,觉得时间没有浪费,刷抖音有些时候满足感没有那么足,反而会觉得我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后来想来,抖音这些短视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我之前看笑话杂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读书模式不同而已,工具只是工具,只不过看我们怎么使用罢了
感想
也在考虑另外一点,有些人的视野就仅限于电视或者抖音等视频,没有自己的思考,都是别人给的,而去书店的好处是可以自己去找书看,是自己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而不是别人给你说的
越来越觉得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知道所看的内容的创造者的水平怎么样,是想说一件事还是想要输出哪种观念还是想让读者变得更好?是想唯恐天下不乱通过扰乱读者的思维之后收割钱财还是有良心地带动读者思考?
读书,读好书就能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能深入思考很多事情的本质,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发现其实都是发生过的,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知道这个之后,想法就变成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也在其他人身上发生过了,遇到我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之后可以去别人那里寻找答案,之后按照解决问题的模式尝试解决就好,也逐渐地对很多过不去的事没那么焦虑了,因为我能解决的,迟早能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也没必要去花心思多想
这里强烈推荐看一看《人性的弱点》以及叔本华写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完之后会对解决问题的逻辑以及痛苦有重新的理解,《重口味心理学》系列也推荐去读一读,这个系列的书讲清楚了很多我们可能无法理解的人的思维是什么,生理学原理是什么,是属于原理性的书,《毛泽东选集》也非常值得读一读,看完之后会对社会运行的机制,世界运行的机制有新的理解,还有四大名著,里面有很多宝物,每一个经典的桥段分析起来都是有盐有味的
每个人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也有在相应的人生阶段读的书,也就是不同的作者和我们对话的内容和方式不一样,但不管怎样,针对中国思维的人群,不管男女老少,我推荐都看看鲁迅和钱钟书,他们的文章里面的人物模型我们都能在我们身边找得到,喜欢武侠的话,可以看看六神磊磊读金庸,这位作者写的文章也很有趣,是真的把金庸系列读透了的人,有些内容还可以说,或许连金庸本人都没有想到这么透的,去看了就知道了
喜欢听别人聊天的话,可以看看窦文涛出的一些节目,看完之后感觉很通透,对人生,对生活,对人性都很通透
这里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感受,不要和我争,一争论就是你对,我都是错的
我也在想,有些人或许会说我在刻意标榜什么的,我之前还会在意这些,之后我想来,我想这些干什么,我的人生也不需要不理解我的人去评价,我也不需要去刻意地标榜什么,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我又不是做淘宝的,在乎别人的评价干什么,别人的评价又不会让我多赚点钱
去书店的时候还看到有老人在看书,那个时候内心的触动还是挺大的,有种爱读书的人有一个自己内心的庄园,感觉累了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庄园里面放松一下,这就是所谓心有风景,哪里都是春天的感觉
不得不反思,我的学习劲头没有以前强了,实习时坐地铁还看到又人带着资料在背,有同学为了不让自己睡着,除了喝咖啡以外,还拿针扎自己,这种学习的劲头让现在的我自惭形愧
读书的直接感受就是能感受颅内高潮
这种不需要外界的刺激,通过回想美好的印象,想明白了一些事,或者对未来有美好的幻想就能让自己满足和高兴起来的感觉就是颅内高潮
这种感觉让我很能理解有个毕业论文的致谢
感谢世界还有文学,让我能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同样的事物,我能体会其更深层次的运行机制和感受,同样的花,能更好地感受其颜色,意境等,这也是一种成就感,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没什么,可我知道,这对我来说,这很重要,人生漫长,有文学的滋润,感觉真的很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多,也就越来越不想和别人争辩了,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同样的事物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没有好坏,没有高低,只是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理解不同而已,互相尊重就好
之前还看到过一句话,“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之后会得到另外一个答案,我该怎么去到那里”,文学的价值还在于能让人觉醒,成长就是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一旦觉醒,成长也就顺水推舟了,当说服自己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的时候,人生就算是开始了
有些事情想不通的时候就想想自己是谁?想要做到什么还是想要成为什么?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文学也有功利的一面,有些人可以靠文学吃饱饭,并且还可以吃得很好,文学功底强,有些时候也说明了表达能力强, 当然表达能力得因人而异,有些人就是能把很平常的事表达得很有戏剧感,有些人就是能把很复杂的东西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还能根据听众的水平和状态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来让别人听懂,这就是能力,需要长时间修炼的能力,这是一个很有优势的点
也并不是说看了很多书表达能力就强了,主要是看怎么灵活运用所接收到的相关信息,之后表达出来了,很多时候不是说自己觉得懂了就懂了,而是要说出来,说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听了很多讲座和学术会议,感觉很多时候拼的就是表达能力,主办方给一个方向,学者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理解,给出自己的一个汇报
也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更有天赋,能在某些方面达到平常人不能达到的高度,不平凡的人也注定会经历不平凡的事,吾等凡人,通过一些方式看起来不是很失败就可以了,比如做思维导图,每天的复盘,强烈建议每天都做复盘,这不是矫情,而是真正对自己的一些做法有个反思,对一些问题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优化,下次再遇到的时候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
炫耀读多少书和炫耀自己有多少钱的这种行为其本质也没什么分别,我也知道这一点,但因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以及职业特性读书的感受,会选择和别人分享一些书,我觉得当大学老师有个非常好的点是,讲课的时候会加入一些你对这个部分的理解,可以引申一些人生经历,通过自己所吃过的一些亏和一些经历来给学生打预防针,希望学生以后可以发展得更好,遇到相同的情况事也可以提前知道可以怎么做,或者有一个解决事情的方向,这也是我看重的点
之前的书也搬家了,在给书搬家的时候真的内心有种成就感,虽然高中的时候没有怎么专注于学习,但我觉得收获了我人生更为宝贵的东西
虽然也没多少,和其他人也没有办法比,但也是我自己一步一步攒下来的,是我自己的收藏,就是会觉得很开心,一睁开眼就能看着自己的收藏,感觉真的很好,有种踏实感
有时候细细想来,还是挺庆幸所选的专业可以将医学,教育,体育这三个领域进行融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也是挺可以的,空了的时候我可以选择读书,做饭,锻炼身体,听音乐,自己就可以让自己高兴和舒服起来,并且工作时还可以和学生聊天,讲我的一些经历什么的,很有成就感,虽然生活很简单,但感觉挺满足的。
也看过一篇文章,说读书如吃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吃不同的东西,专业书籍以及经典如牛肉干,得细嚼慢咽,回味无穷,适合能沉下来之后回想,思考,比如坐火车,拿本经典小说,看看风景,听听聊天,没注意就到达目的地了。杂志等轻文章如小饼干,辣条等零食,解馋,适合午后休闲,,,
具体的内容忘了,读书是这样的,我们会忘却一些具体的内容,但骨干已经融入血液里面了,这也是文学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