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丝弦戏是什么戏?有什么特点?


大庸(今永定区)有“红 眼丝弦”和“消眼丝弦”(即座唱艺术) 之别。

民国时期,红眼丝弦,由名伶杜从 善(外号杜大婆)、周松之、覃保元、覃 德之从津市学来,最初在花灯班子里唱。 上台演员仅一旦一丑,称“大花灯”,继 有田德芝、汪桂卿、彭银洲、张子和、董 圣州、杨春儿、万小州、庹松侠等演员。

1930年后,艺人逐渐减少,遂败落。 1957年,民间艺术剧团的艺人们抢救丝 弦的传统艺术,并吸收阳戏的一些表演程 式。曲调与主奏乐器也有发展,所编丝弦 戏<秋江》代表自治州赴省会演,获剧目 三等奖。因艺人先后辞世,剧本仅抢救出 《陈姑赶潘》、<雪梅教子》。曲调有十七 个,伴奏乐器有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道 具、服装也简单,以演折子戏为主,生活 气息浓郁。

消眼丝弦,于民国13年 (1924)由胡安子(胡广齐)组建“庸城 琴社”,从津市请丝弦艺人谷冬爹来庸传 艺,有胡字安等共13人参加。民国15年 (1926)后谷回津市,由符鼎九继师位, 1949年解散,仅剩胡开塘、黄玉振、魏 国栋三人。曲目已抢救整理的有《醉打山 门》、《扫松》、<三击掌》等。伴奏乐器有 阳琴、三弦、琵琶、月琴、胡琴、古筝 等。打击乐器有板(俗称牙子)和板鼓。 主要曲调有一流、三流、清江引、数板、 三花一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