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雕刻的种类有哪些?起源于何时?


湘西土家族雕刻的种类可分为木刻、木雕、根雕、石刻、石雕、竹刻等工艺。

【木刻】 按照土家族人的习俗,大都用于转角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奁中,家庭经济宽裕的人家,在整套嫁奁中,特别讲究新牙床的制作。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踏板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踏脚板,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也有不装“三滴水”的雕花牙床,雕工一样精细,虽不如“三滴水”牙床富丽堂皇,却显得格外明快鲜亮。土家乡里,真正做三滴水牙床的人户并不多,更多的木雕工艺品是置根在百姓家日常生活中的用具上。比如雕有各种花、鸟和人物故事的梳妆台、碗柜、洗脸架、八仙桌、小桌子、椅子、衣柜等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这些雕刻往往是先雕成花板,再装上。有的装饰于顶部或底部,有的装饰在边沿,有的装饰在四角,有的镶嵌在中间。一件一样,十分美观。木雕作品的增辉还大大得益于上漆。土家山乡多漆树,割下来的生漆只要经过布滤,拌上适量的熬制桐油就可以使用。土漆具有附着力强,光泽透明、鲜亮,经久耐用等特点。木雕制品一经刷上土漆,便更加光彩夺目。

【木雕】 木雕以性韧纹细的杂木为原料,镂刻浮雕或空心雕,造型美观雅致,取材丰富多样,多为历史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和昆虫花草图案。镌于家具或窗棂栏亭等建筑物上,或加工成文具、匾额上花纹图型、偶像或根雕。

【根雕】 又称“树根雕”,即以树根为原料的雕刻品。通常制成古典仕女像,或翩翩起舞,或安然持扇,或垂首凝思,或眉目传情,体态轻盈,神采各异。均巧依木势,随弯就直,顺其自然。衣裙则保留树根的原皮原色,粗中见细,柔中有刚,妙趣横生,独具一格。亦有制成各种禽兽形状的,姿态各异,生动感人。

【石刻】 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石刻制品与木刻制品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比如石磨、石碓、石碾等加工工具和擂盐钵、猪食槽等用具在旧时土家人的生活中,几乎须臾难离。其中最突出的要数碑刻工艺。修墓刻碑一般都是后辈儿孙为逝去的老人做的。老人去世,牵动了儿女子孙的种种情思,儿孙们对老人哀思之情的物化,便形成给去世的老人造阴宅,做墓碑的习俗。墓碑上的铭文一般比较简单,只刻上某某之墓,墓主生殁年月,子孙名字等。但有许多墓碑的刻镂则十分讲究,还要刻上墓志铭。墓碑雕刻多以一组多画的方法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人物或某些事件。其题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表现土家族历史、人物传说和神话的。例如《八部大神》故事、《向王天子》故事、《兄妹成亲》故事等;二是传说孝道的。如《梦中哭竹》、《王祥卧冰》等传说戏剧故事;三是传说故事。如《封神榜》、《桃源三结义》、《单刀会》、《长阪坡》、《临潼救驾》、《杨家将>、《岳母刺字》等等。所有故事都以戏剧脸谱为人物蓝本。一座墓碑上常常刻下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神情兼备,形态各异,特点突出,场面复杂,十分生动,足见石刻工艺师们的技艺高超。土家族石刻工艺除碑刻之外,还喜刻石狮和石龙。石狮通常放在豪门大户的朝门口或者各种宗祠、寺庙、庙铺的大门前,石龙大都刻在石桅、石柱和石匾上。

【石雕】 取天子山龟纹石、米花石和其他地方大理石、汉白玉石、青岩为原料雕刻的传统工艺品。清代、民国时期,石雕多刻于岩门、柱石和墓碑上,图案有龙凤狮象及菩萨人物。

【竹刻】 是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明代末年传入境内。指在竹制的实物上面雕刻字画。雕刻方法有浮雕、镂雕、阴刻等。通常选用优质楠竹,经过多道工序和药物处理,制成竹簧粗坯后磨光、填色。产品有拼屏、座屏、茶具、烟具、礼品盒、文具盒、笔筒等。具有色似象牙,润泽光洁的特点。另有用老竹根雕刻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作为陈设品,称竹根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