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元宵节怎么过?关于元宵节的古诗有哪些?


元宵节的历史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相比,更突出普天同庆的主题。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强调全民参与,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景象。

古人元宵节怎么过?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谜,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这天晚上,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宋太祖时,因为朝政稳定,“年谷屡丰”,所以再增十七、十八两夜举行庆祝。节日期间,京城的市民聚满街上,两廊下歌舞、百戏、奇术异能鳞次栉比,乐声悠扬。有击丸踢球者,还有表演傀儡戏、魔术、杂剧、讲史、猴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等,总之,活动丰富到令人彻夜难眠。

每逢佳节盛日,表演舞龙舞狮也是当地人对节日的庆祝。在清代,除了舞龙和舞狮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杂技表演。《有正味斋日记》记载:“百戏之属,则有演书、跳跶、料虎、驯熊、幻戏、乔装,穷变尽巧。”这么多让观众大饱眼福的杂技汇聚一堂,正是元宵节的盛宴。

放烟花的传统在旧时以元宵节为最,始于隋,盛于唐宋。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宫漏即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由此可知,当时的皇帝也参加放焰火这种活动的。

到了清代,烟火的品种更是繁多。清《燕京岁时记》记载:“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旂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清《啸亭续录》也说到乾隆皇帝会定期于上元前后五日,在西院西南门内的山高水长楼观看烟火。

元宵节的诗词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观灯乐行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木兰花令

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

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