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是张家界的传统戏剧,阳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南诸省的地方戏剧种。在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市宽广的农村大地广泛流传。那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个少数民族,残留着大量巴、楚、湘、黔文化的余绪、末韵。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芦”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声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张家界阳戏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子垭镇犀牛潭一带,当时还没形成一个剧种,只是民间的草台戏,也就是由民间音乐组合起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张家界阳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有较为固定的唱腔,有激情悲愤、先声夺人的导板,长吁抒事的正宫,欢快轻松的悦调,滑稽诙谐的金钱调等十余种。
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种“阳春”的人(指农民)演的戏,称为“阳戏”;二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最初傩戏是乡民们为驱鬼除疫,祈福纳吉而演出,有神圣的请神仪式,仪式后有戏剧故事演出,以后日渐向世俗化发展,祈福敬神娱神的目的性逐渐削弱,娱人自娱的功能渐渐加强,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宗教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