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瓠神话源于哪个民族?反映了南方民族的什么崇拜?


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最早记录了长沙武陵蛮族源神话——盘瓠神话。这则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族群以某种神奇的动物形象为祖先并以各种方式认同的现象,比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朗格记录印第安人"图腾崇拜"现象早了约1600年。

盘瓠(h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犬名。苗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信仰的图腾。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远古高辛皇帝的女儿和盘瓠结婚,生有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山海经》、《风俗通义》、《搜神记》等对这一传说亦都有记载。

境内苗族世代流传的《古老话》中,有《奶夔爸苟》的传说。“奶夔”即“公主母”之意,“爸苟”即“狗父”之意。传说称: “奶夔”和“爸苟”生下七个儿子,他们长大后不知谁是自己的父母,就到处访问,水牛告诉他们说“奶夔”是他们的母亲,爸苟是他们的生父。后来兄弟们误杀了爸苟,“奶夔”得知后要儿子为父“抵罪”,儿子们说是水牛吐露了真情,结果“奶夔”与儿子们商议以水牛“抵罪赔命”。从此,苗族世代都要杀牛祭祖。

一般盘瓠庙内供设“本祭盘瓠大王位”、“本祭四官大王位”、“本祭新息大王位”三座石碑。盘瓠碑后正中,另有两个龙头架于祭坛左侧。庙内上方雕刻有杀牛祭祖的图案及龙犬图案,有牛头图案等。每年首末,周围几十里的苗胞,都到此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