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记载,苗族与上古“三苗”部落有着一脉相承的族源关系。《炎徼纪闻》卷四载:“苗人,古三苗之裔也。”《皇朝经世文编·青螺文集》载:“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而“三苗”又源于更远古的“九黎”,《国语·楚语》曰:“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苗族的族源与“九黎”有关。
“九黎”,我国远古时代的一大部落组织,大约在五千多年前聚居江淮,继而北进中原,兴盛在冀、鲁、豫交界的黄河下游地区。其首领叫蚩尤,相传其“铜头铁额”,“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兄弟八十一人(另说为七十二人),是一位长相神奇、叱咤风云的神话英雄。与蚩尤同一时期还有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其势力也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与蚩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黄帝首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胜利后联合炎帝余部和众多的诸侯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决战,经九战而不胜,最终在“天神”的帮助下才擒杀了蚩尤,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蚩尤涿鹿败北,使“九黎”元气大丧。其后,部落的欺凌,种族的歧视,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一并而至。“九黎”在原有的区域内已无立锥之地,只得迁徙他乡。他们中除少数成员因被俘、流散、避难等原因而融入其他部落外,大多数选定了东走西奔南迁的道路。这些被迫迁徙的“九黎”部落族群就像大雁害怕脱离雁阵、树叶依恋枝干一样,抱住一团,风雨兼程。他们跨过“浑水河”(指黄河),越过沼泽盐碱,最后到达了大江(指长江)、大湖(指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地区。
在那里,他们重振旗鼓,勤奋创业,生聚教训,韬光养晦,又建起了一个位于“左洞庭而右彭蠡”的原始古国“三苗”。但命途多舛,好景不长,他们很快便再次遭到了尧、舜、禹中原部落集团三代势力的多次征讨、驱赶。其间,舜“放三苗于三危(敦煌一带)”,“窜驩兜于崇山”,“北分三苗”、南征南蛮;禹对“三苗”武力征伐,大肆用兵,迫使苗族先民走上新的迁徙历程。“陆上,他们找到了驴路马路;水上,他们找到了舟路航程。”
他们沿着沅江溯水南迁,进入到湘西及湘西南的五溪境内。其中,很多苗族支系继续西迁,进入黔、滇境内;而部分苗族支系则就地安营扎寨,成为湘西境内的苗族先民。他们在今湘西境内“新建的楼台一座座,伸出了鹅头鸭嘴般的飞檐翘角;新建的房舍一座座,排列得密密麻麻像蜂窝”。“他们的兄弟多又多啊,壮直的大树一棵棵;他们的姐妹多又多啊,五彩的鲜花一朵朵。”(《苗族婚姻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