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赶秋节怎么过?有哪些传统活动?


很久以前,苗寨上有一个英俊青年,名叫巴贵达惹,他射下了一只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绣花鞋。他决心找到鞋子的主人。他问呀,找呀,可是一点影子也没有。一天,他看着溪边的筒车发痴发呆,突然灵机一动,按照筒车的原理,设计出一架可以同时坐8人的秋千,以便引来八方青年,或许能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立秋这天,他邀约周围团转九十九寨的青年男女前来打秋对歌。在秋场上,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做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乜朗。他俩通过对歌,建立了感情,结成了伴侣,过着幸福的生活。打从这时起,每年立秋这一天,花垣、吉首、保靖交界的苗族聚居区都举行这种打秋千活动,唱歌择偶,形成赶秋盛会。

赶秋需逢场。花垣县的麻栗场、董马库以及排碧、排料、吉卫,保靖县的水田、中心、葫芦、夯沙,古丈县的龙鼻嘴,吉首市的大新寨等地,都是苗区大墟场,有固定的赶集日子。赶秋时间有5天。从立秋那天算起,头场为头秋,二场为二秋,末场为末秋。哪个墟场逢着这些天赶集,便是赶秋日。头秋人数最多,最热闹。哪一个墟场碰上了头秋,认为是吉祥如意的征兆,是难得的荣耀。所以,那里赶秋的各项娱乐活动设置得最精巧,安排得最丰富,组织得最细密,对来宾接待也格外热情。 

赶秋有一定的仪式。东道主一方首先要挑选德高望重的老人扮演秋公秋婆。据说,这秋公秋婆就是当年巴贵达惹和乜朗的化身,一切活动都要听从这两位老人的安排。这一天,高高的秋台上彩旗迎风飘扬,人们围在秋场的中心点——歌台旁边,等望着秋公秋婆出现。秋公秋婆登上歌台时,群众欢欣雀跃。二老笑嘻嘻地和大家见面,胸前各抱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跳跃鞠躬,象征丰收与胜利的喜悦。然后庄重宣布:赶秋活动开始。这时,三眼铳响过后,鼓乐喧天,鞭炮齐鸣。龙灯队、狮子队拨开人流,向秋场的四周舞去。

赶秋活动开展得最热烈、最持久的是秋千。秋千有“四人秋”“八人秋”和“十二人秋”。成百上千的人拥挤在秋千下面,谈笑风生,对歌搭伴。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天真活泼的青年男女,他们容光焕发,热情洋溢,个个都争上秋千。但上秋千前,必须先唱歌,过得了这一关,才上得了秋千。秋千靠人力转动,时转时停,谁被停在最高处,谁就得唱歌,否则,你就得永远“高高在上”,让人们嘲笑吧。不过,对于能歌善舞的苗家人来说,唱歌是不在话下的,而且都乐于“高高在上”,正好一展歌喉。

来源:《湘西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