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经典唱段有哪些?益阳花鼓戏起源于何时?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的山歌、茶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和民歌。一部分形成益阳地花鼓,为对子戏,又称二小戏,一丑一旦,后来加入小生,形成三小戏;民国时期,一部分与当地湘剧班同台演出,吸收了湘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部分声腔和剧目,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

清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二人对唱再增加一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

清道光、咸丰年间,益阳花鼓戏开始与湘剧同台演出,从湘剧中吸取营养,出现了“亦湘亦花”的科班、戏班。这样,花鼓戏增加了自己的演出剧目,丰富了表演艺术,花鼓戏的音乐得到了发展,剧目也成为故事完整的整本戏。

益阳花鼓戏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