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明清古巷有哪些?具体位置在哪里?


益阳明清古巷:玉陵坡巷、灯笼馆巷、魏公庙巷被称为江南最美古巷。这里就是戴望舒诗里写的江南雨巷一样。

三条古巷属于益阳市石码头历史街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周边是古朴典雅的明清古巷建筑群,占地约45亩。其总体格局在明代初步形成,现存建筑以清代至民国为主,砖木结构,由多个二层四合院组成。这里,一方天井、一处小院,巷巷相通、户户相连。三条古巷均为南北走向,迂回曲折,每条古巷长约85米左右,巷宽1.8米左右。巷道使建筑相对独立又构成整体。小巷上方每隔一段就有青砖砌成的半圆形拱门,被古建权威们认为是全国少有的保存较完整的“拱券撑墙”建筑风格。

最东侧的是魏公庙巷:以地理位置命名。建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巷的左旁建有一座魏公庙,庙临资江路大街,门楣上方有石刻“敕封真人府”等字,门首有石狮一对。巷的右旁古宅里,居住祖辈六代的王氏家族祖宗曾是清朝南京府的朝廷命官,清道光年间,因躲避太平军的战事,移民来到益阳,一直居住在魏公庙巷内的古宅里,魏公庙旁的古巷因此被命名为魏公庙巷。

中间的巷子是玉陵坡巷:以人物传说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清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乾隆皇帝曾到此一游,将拴马之地取名“御马桩”,传到后来便写成了“玉马庄”。御马桩南边的羊肠小道建起一条小巷,以玉祾小姐的芳名命名,因旧时有坡,便将小巷取名“玉祾坡巷”,后来人们习惯写成“玉陵坡巷”,这就是玉陵坡巷的来历。

最西侧是灯笼馆巷:以居民职业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9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见证了明清时期益阳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商号众多的富庶场面。当时,徐长盛木屐号,曾永顺笔墨店,珍记福袜厂等知名商号闻名全国。灯笼馆巷两旁民居内多为灯笼作坊,久而久之,这条小巷就被人们称为灯笼馆巷。虽然现在人去楼空,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往昔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