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广泛流传在湘西,统称为湘西阳戏,湘西阳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永顺阳戏是湘西阳西中的北路阳戏派别,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戏,是永顺县民间流行的小剧种之一。有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两大流派。永顺阳戏属北路阳戏,旧时称阳柳戏。清咸丰十一年(1861)砂坝乡阳柳戏艺人刘羽厚创办阳戏班。民国初年润雅乡田心辅在石堤、羊峰、青坪及沅陵等地传戏科班。一九五七年砂坝乡阳戏艺人汤南勋曾在大庸县阳戏剧团科班任教。
永顺阳戏善演“三小”戏。既小生、小旦、小丑。清末明初已有净角戏,至解放前夕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道白用本地方言,通俗易懂,曲牌以“正宫调”一、二、三流为主,唱词有七字、九字、十一字句式。由于行当的增加,逐步发展有“金钱调、蛤蟆赶调、小丑调、悦调、阴调和大小哀子。”唱腔咬字用大嗓,行腔用假嗓(俗称小嗓),翻高八度行腔润色。阳戏音腔朴实优美婉转。伴奏以弦乐大筒为主,另有二胡、三弦,间奏加唢呐伴奏。打击乐多用花灯锣鼓谱,也借用京剧和汉剧部分打击乐。上演传统剧目有《梁祝姻缘》、《宝莲灯》、《孟姜女》、《柜中缘》等。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自编自演的现代小戏。如石堤西业余阳戏剧团自编的《小白旗的风波》、《合作沟》,1955年参加湘西自治汇演获一等奖。
来源: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