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康濯的濯的读音是什么?

[zhuó]

濯是多音字
[zhuó] [zhào]

释义: [zhuó]:1.洗。 2.〔~~〕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3.祓除罪恶。 [zhào]:古通“棹”。

康濯,原名毛季常,湖南汨罗人,生于1920年,中学时参加长沙省立高中的文学研究会,经常在校办刊物和《通俗报》上发表洋溢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和小说。1937年鼓动《湘阴民报》增办《文艺副刊》,率先发表散文《故乡琐记》。1938年奔赴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期学员。抗日战争期间先后编辑《文化导报》,主编《工人日报》《时代青年》。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我的两家房东》在当时影响很大。郭沫若誉之为“可以说已达到完善的地步”。1949年,在北京参与筹备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全国文联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员。1954年任《文艺报》常务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创作委员会主任。虽已离开农村,但他每年坚持下乡深入生活,写了大量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东方红》最负盛名。

康濯回到长沙后,担任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主持省文联日常事务行政工作,成了湖南省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湖南文学界随后涌现出一批实力作家,如谢璞、王以平、谭士珍、谭谈、孙健忠、萧育轩、古华、叶蔚林、莫应丰、张扬、韩少功等;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和《将军吟》,两部作品的作者古华、莫应丰都曾受到康濯的教益。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康濯等4位大作家返湘后的影响和努力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末,康濯又调到北京任专业作家,并成为中国作协的领导人之一,1991年去世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萧育轩撰文称赞康濯为“一代文学宗师”。

康濯在50余年创作生涯中,共写有33部作品,计300余万字,部分作品先后被译成日、英、法、俄等文字出版,尤以《水滴石穿》在國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