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因主要演奏乐器是民间艺人自制的嗡琴而得名。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桃林河上游流域,流布于临湘周边地区及毗邻的湖北江西等地。

群众红白喜事与逢年过节素有唱戏传统习俗,而嗡琴戏主要演奏乐器以嗡琴为主,其音乐脱胎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民歌、夜歌等曲牌,演的地方事,唱的地方人,说的地方话,拉的地方调,因此广受当地群众喜爱。

龙窖,当指山势深邃险峻的“藏龙卧虎”之地。龙窖山,系幕阜山余脉,乃临湘之冠,海拔1261.1米,群峰绵亘,风景宜人,有众多古瑶族文化遗址,被瑶学会认定为瑶族历史上瑶胞先民祖居的发祥地“千家峒”。

临湘市羊楼司镇梅池村位于龙窖山腹地,这里是嗡琴戏的发源地。当地群众素有“板鼓不离手,唱戏不离口”之说,500多人口的村子里,60%以上的村民都会嗡琴戏,六七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演一台戏。

临湘梅池嗡琴戏2013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池剧团被授予“湖南省百佳地方剧团”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