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湘市江南镇儒溪居委会长江边的儒矶山顶,有一座临湘塔,又名儒矶塔。这个塔八方七级,高33m.塔基条石铺成,塔身由青砖和条石砌成,是座实心塔,塔的各层有短檐挑出,檐角上翘,翘首成卷尾状,檐角下悬风铃,如今仅有数只残存,塔身四周设有佛龛,内置佛像,塔顶置莲花宝顶,宝顶上置有铜尖。

临湘塔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时任台湾道台刘璈捐资主修,塔身嵌一方汉白玉质、由清代名士吴獬亲笔撰写的《临湘塔记》。

《临湘塔记》

为志者,最下。虽所为科举者计,宜志 科举者得之也。为设科举者计,使志科举者得之,尚不若不知所为志者得之也。不知所为志 者其不得之,不至无所不至。较专志科举者不差愈邪者。吾邑临湘东下八里,当流而崖者,为儒矶。或曰,邑得科举之鲜,造塔於是,得者必盛。或曰,是志科举者利也。彼志科举, 塔适成之。或曰,不疵塔之为道也,术也。是塔也成,志科举者不必得,不志科举者反得之矣。吾以谓:是塔也,能使共得科举,又能使专志科举者,不能共得者必不尽,罔罔焉应科 举者可知也。独吾邑之不幸而已邪。难者曰,凡为塔,未闻能使志科举者不得,志科举者, 何赖是塔为。曰,子安见专志科举者,肯以专志科举者者自名者邪。且塔之为道也,术也, 能使人心得科举,能使专志科举者不得。蜀犬不能使人不专志科举哉。吾邑福建分巡道刘君璈,当守浙江台州试造之,九年,而科举得数十人者也,乃倡造之。请记於侯黄先生。先生名庆来,为余师。勤於民,鲜假日。曰,子能为我记乎。

光绪七年十月邑人吴獬记

临湘塔,承载着临湘两位举足轻重的历史文化名人:刘璈和吴獬,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是都非常有才,被同为岳阳籍的湘军领袖人物左宗棠看中而器重。左宗棠任甘肃总督时,欲聘吴獬任其幕僚,吴以身体缘故推辞。吴獬后来致力与传道授业,终成一代教育大家,作《一法通》启蒙后世之人。而刘璈被左宗棠招入麾下,驰骋征战浙江,镇压太平天国,屡立战功。经左宗棠举荐,出任台州知府,继任甘肃兰州道台,之后又两次入台,出任台湾兵备道,主政台湾,抗法护台,可谓功勋卓越,广受民众拥戴。

左宗棠对刘璈信任有加,曾经上疏称:"共事多年,信心有素,于整军治民之事,必能补其缺漏,仰答恩知者也。",其中可见一斑。1885年9月,左宗棠去世后,刘璈和吴獬二人不约而同作了情深意重的挽联:

相业亘古今,史凭忠耿一心,内攘外安,尽瘁手擎天柱赤;

思知逾骨肉,适值冤埋三字,山颓木坏,望洋泪涌海涛红。

——刘璈挽左宗棠

由乡贤而入阁,由幕宾而督师,建树虽多,殊遇有人惭地下;

曾辟书以求才,曾俸金以助试,拜瞻未遂,贱名无路附门生。

——吴獬挽左宗棠

二是都因为湘军和淮军不和而受到牵连。湘军首领左宗棠去世后,淮军首领李鸿章得势,排挤湘籍人士。吴獬在科考中遭受淮军领袖李鸿章之弟主考官李鸿藻排斥,论成绩本应该点为第一名进士,却定为第二十一名。刘璈则遭受淮军将领刘铭传的打压诬陷,革职查抄,险被处死,最后流放黑龙江,郁郁而终。

三是在职时都是爱国爱民的好官。吴獬曾经任广西荔浦知县,在任内放足禁赌,深得民心,后恨于不能解百姓之苦,愤然辞官从教。刘璈去台湾后,视事伊始,在强化国防、抗击法国侵略者外侮的同时,巡察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各处,着手改筑沟渠,清理污迹,扑灭疫疠,造福当地百姓。

正因为如此,两位临湘知名人士才志趣相投。刘璈当初在做浙江台州知府时,因当地多年科举不仕,在台州建塔,九年时间科举成功的人有几十人。为了家乡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刘璈在去台之前在家乡长江边依样建塔,并请县令黄庆来作序,黄转请吴獬作序,吴獬先生欣然应允,妙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