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饮用水匮乏等都会造成的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一般洪水过后,环境潮湿,细菌易滋生,水源易遭到污染,食物容易变质,再加上人员接触污水机会增多,因此,各类传染病极易传播。

还有就是季节原因,在很多地方水灾都是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比如我国的水灾多发生在夏季),而降水较多的季节中空气流动性一般比较强,这就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更促使了瘟疫或者传染病的爆发。

洪灾导致水污染严重,加之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进食了不干净的食物,容易感染痢疾杆菌,引起急性肠道传染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并伴随恶心,呕吐,口干等表现。水退后要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不仅流入室内的污物要清理,还要清除好环境污泥、垃圾、埋葬好死亡动物,疏通沟渠填平洼坑,翻缸倒罐及旧轮胎等,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

消毒应遵循先清理,后消毒原则,首先清理杂物和淤泥,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消毒。

1、加强环境消毒。对受淹的室内地面、墙壁及物品应进行及时消毒,对临时灾民安置点应随时进行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确保重点场所及时消毒。暴露的粪便、排泄物要及时处理、消毒,防止污染扩散。

3、及时处理动物尸体。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尽早处理。

4、关注餐具及手部卫生。水灾过后,肠道传染病发病风险加大,应有严格进行餐厨具消毒,正确洗手,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5、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