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文庙不要门票,免费开放。
位于湘阴老城三井头弼时街,据清朝道光三年《湘阴县志》载:(湘阴文庙)始于宋庆历四年(1044),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基本同时。宋崇宁初徙建学城东义胜坊,即为今址。南宋曾避杨幺之祸而学废,后至绍兴、淳熙、宝庆、熹熙又重建或加修。元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宣德、正统、成化、嘉靖、万历又多有复修和添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重大修缮。史载: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徐梁栋重修文庙,又加修泮池、状元桥;三十八年(1773)知县李郁文重修文庙,邑人李世泮亦捐广学署地;道光五年(1825)知县徐宏重修文庙,由士绅主持绘图,阙里略放其规模:大成门左曰名宦祠、曰忠义孝悌祠,右曰乡贤祠,曰诗礼堂,又前宏道门外有太和元气坊,其前泮池,又前棂星门,左右二坊,左曰金声,右曰玉振,又前宫墙,左门曰“德配天地”,右门曰“道冠古今”。清朝最后的修葺记载为“道光元年重修文庙”。至此,历代官吏先后十多次对文庙予以维修,加修或重修。至清朝咸丰元年(1851),湘阴文庙已是“规模宏丽,遂甲于湖以南”,其丰富多彩的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组成若干布局合理的庭院。
今日湘阴文庙保存清朝乾隆时期营建的棂星门、金声坊、玉振坊、泮池、状元桥、大成殿等建筑,虽然只是原有文庙古建筑群的一部分,但它却是群体中的精华,以其石构的精美、大成殿之雄伟,曾“甲于湖以南”。古建筑群南北纵轴长280M,东西横轴长50M,占地面积14000㎡,依然美不胜收。
棂星门位于原前宫墙之后,是文庙建筑群中的第一道建筑物。纯麻石结构,六柱五门冲天式牌坊;六柱前后立抱柱(鼓)石12尊,抱柱石上部镂空雕卷云,下部双面阳刻几何纹图案;柱头雕望狮,正脊中立宝瓶、相轮;下额枋双面阳刻麒麟、飞凤等图纹,中门南立面嵌“棂星门”字匾。,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这也是我国现在出土的最早的官窑。 这四个重大的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创造岳州窑的“四最”: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
湘阴博物馆就设在湘阴文庙内,展厅设置在文庙大成殿和东西厢房内。
该馆藏品约3000件,其中三级以上约81件。藏品主要是湘阴县考古调查、抢救发掘和征集而来,包括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溪文化时期)至清晚期历史时期,其中隋代出土文物和属于南方青瓷系统的湘阴隋代窑址和岳州窑唐代出土文物独具特色。
如果去湘阴,湘阴文庙值得一去,去了这里,你会感慨它的华丽、厚重的历史感、浓厚的文化氛围,透过这些繁复的雕工和赤色的高墙,千年以前的宋明时代的朗朗读书声隐约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