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毕业季已然来临,每年的毕业演讲已经成了名校们打造自己品牌的必争之地,从请什么人来演讲,到演讲什么内容,其实都是一场价值输出。对于那些即将走出校园的人而言,它为你的学生生涯打上底色;对那些还没迈入大学校园的人而言,它为你提供了一种选择:你要找的同类在哪里?
本期,全媒派(qq_qmp)聚焦耶鲁、MIT、普林斯顿、卫斯理、哈佛五所名校,来看看它们各自坚持的是什么?他们欣赏怎样的毕业生?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真理与自由
耶鲁大学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学府,校训为“追求光明与真理”。从耶鲁走出了15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个国家政治要员、13位在世的亿万富豪以及5位美国总统,其中比尔·克林顿曾于2010年回校演讲。
除了恪守校训——“坚持思想的绝对自由以及对学术追求的不可动摇的信奉”外,耶鲁还尤为强调对学生美国“国民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这一点在历年毕业典礼的演讲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嘉宾们尽管所属领域各异、风格多变,但无不围绕着探索人生真谛的主旨展开话题。正如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说,想要“让青年学生们用自己在学术、艺术等专业上的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工作。”
芝加哥小熊棒球队运营经理Theo Epstein于2017年 5月22日发表“正确应对失败”的演讲
以下为经典演讲选段:
每当新的一天开始,恐惧都有机会成长茁壮,信念也一样有机会开花结果。你们将面临屈服于恐惧或建立信念的抉择。因为你们拥有足以为自己在耶鲁毕业典礼上取得一席之地的智慧,你们将意识到这个抉择时刻,到时你们将明白该怎么做。在这个时刻来临之前,请深思如何与无止尽的恐惧和它无孔不入的影响力抗争。”
——2011年汤姆·汉克斯《如何在恐惧中铸就信念》
朋友,要富有同情心。当你在人生低谷时,你的家人朋友关心你,陌生人同情你,当你感受到那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就会知道那有多重要,富有同情心一点也不难。
——2015年拜登《在抱负和快乐中找到平衡》
麻省理工学院MIT
应用与改变
麻省理工学院是私立研究型大学,为满足美国日益增长的工业化需求于1861年建校,一直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的教研闻名。截至2015年,著名麻省理工师生、校友或研究人员包括了85位诺贝尔奖得主、52位国家科学奖章获奖者、45位罗德学者、38名麦克阿瑟奖得主、6名菲尔兹奖获奖者、20位图灵奖得主。同时MIT具很强的创业文化,由其校友所创办的公司利润总值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
Megan Smith在2015 MIT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在此学术背景下,受邀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基本均为科技研究及创业领域的领军人物。除了2016年,出现首位发表主旨演讲“失败是走向成功的最好盔甲”的娱乐明星Matt Damon。曾就读于哈佛的他凭借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获得199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而他与MIT的渊源应该就是在本部影片中饰演MIT的一位拥有极高数学天赋的清洁工。
Matt Damon在2016 MIT毕业典礼上
今年6月9日,将由苹果CEO Tim Cook 对2017届毕业生发表演讲。MIT 表示:“Cook 先生是一位睿智的商业领导者爱在哈佛,他是一位真诚的人,他对解决问题的热情将与我们的毕业生产生深深的共鸣。”
回顾往年演讲,大咖们大都以亲身经历向毕业生们传授宝贵的行业经验。
大学里植入的另一个错误的理念就是“先准备好”。虽然学习仍然占据首要的位置,不过最快的学习方式还是实践,如果你拥有梦想,你有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准备,而你所要做的就是马上实施。
——2013年 Drew Houston《冒险精彩人生》
心的意思并不仅仅是爱和善。在我看来,它意味着求知欲和发现,意味着开放的态度,意味着包容性、创造性、热情、专注与服务。
——2015年 Megan Smith(美国白宫CTO、Google X 副总裁)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热血与励志
普林斯顿大学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其校训为“让她以上帝的名义繁荣”。该校的毕业演讲以主题励志而著称,演讲嘉宾常常将人生哲理精心煲成鸡汤良药,娓娓道来而不失幽默。从以下经典演讲中可见一斑:
2012年,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钱球》作者Michael Lewis在Baccalaureate的演讲里上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的:
“现在,我有东西可写了:所罗门兄弟公司。华尔街已经变得如此的精神错乱,它会给普林斯顿一个对金钱一窍不通的新毕业生一大笔钱来假扮理财专家。我误打误撞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高级论文。”
借此,他向毕业生阐释成功者背后常被人忽略的运气成分:
“通过某种一般性的方式,你已被任命为小组领袖。你的任命不一定是完全随机的。但你必须意识到它的随机的那一面:你们是少数的幸运儿。”
并鼓提醒他们一定要铭记:“为国家、为世界效力。”
2015年,《蝙蝠侠》系列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Class Day演讲中,规劝毕业生不要执着于虚无的梦想,应把握现实,并在最后笑着勉励他们:“布鲁斯·韦恩(蝙蝠侠)进入了普林斯顿,但没毕业。所以从明天开始,你们已经比蝙蝠侠厉害了!”
ChristopherNolan在普林斯顿演讲
而在即将到来的6月4日Baccalaureate上,致力于弗吉尼亚家庭和儿童慈善事业的普林斯顿校友Anne Holton 将发表演讲。
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自信与平等
卫斯理学院是著名的女子文理学院,为美国七姐妹学院之一,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女性。其为人熟知的校友主要有希拉里·克林顿、宋美龄和冰心。其毕业演讲主题围绕女性展开,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鼓励毕业生建立强大的自信、追求卓越,为证明女性价值、争取权利和平等而努力。
Adichie 在2015年卫斯理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2013年,时任奥巴马资深顾问的瓦莱丽·贾勒特在给出“学会变通、快速恢复心态、静心”的建议后指出:“国家、世界都需要你。诚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抓住机遇、做出积极的应对去改变现状,记住卫斯理校训‘治人而不治于人’。”
2015年, 尼日利亚女作家Adichie发表“不要因为‘是女人’而放弃”的主题演讲,她分享了自己对女权主义的独到见解并提出人生建议:“全世界的女孩都被教导要让自己惹人喜爱,改造自己去迎合他人,请不要这样做,千万不要。”
希拉里在2017年卫斯理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而今年5月26日,希拉里回到母校演讲。由于她在总统竞选失败后鲜有这样的公众活动,这次演讲备受瞩目。演讲中,她回溯了自己在1969年时作为首位以学生身份站上卫斯理演讲台的嘉宾对同届毕业生发表演讲的经历,并感慨那层阻碍女性职业生涯的“最高最厚的玻璃天花板”道:
“在这48年来,曾向女性紧闭的门已然打开,你能够穿过它,为平等、公正、自由而战。所以,你甚至能够编织更大的梦想、制定更远的目标。总之,一定要坚持努力向前——不是因为我的话,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真理和理性,因为卫斯理和美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人常常能被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人类与真理
哈佛大学被誉为世上最享负盛名的学府之一,校训为“真理(Veritas)”,有8位美国总统、335位罗德学者毕业于此,也有152名诺贝尔奖得主现在或曾经于哈佛学习或工作。
哈佛的毕业典礼演讲比较严肃,大多以自己成功路上的挫折为例激励毕业生砥砺前行,而后层层深入,讲至美国精神,最终点出当时主要的世界性难题、呼吁学生意识到全人类的愿望、并为它的实现做出贡献。
2016年斯皮尔伯格在哈佛演讲
今年5月25日,Facebook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发表毕业典礼演讲: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工作时才变得逐渐清晰,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开始。
我们应该有一个不仅仅凭借GDP这样的经济指标来衡量进步的社会,而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角色的社会。
“目标”不仅来自于工作。去实现“让每个人都有活得有目标”的第三种方式是建立社区。而当我们这一代人说“每个人”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在畅谈“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的三种方法之余,他也不忘调侃自己哈佛辍学生的身份,并按惯例送上对毕业生们的祝福。
扎克伯格在2017年哈佛毕业典礼上
2013年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发表“不存在失败这一说”的演讲,便着重指出个人力量的强大:
无论你一路上经历到怎样的挑战、挫折、险衅、绝望,如果你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目标,真的只有一个目标,你就会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这个目标就是:作为一个人,你要满足你最真挚、最坦诚的自我表达,奋力拓展自己的人生领域,去追逐生命的最大化,去改变你周围的亲友,让他们的人生也因你而不同。”
时隔一年,娜塔莉·波特曼在2015年哈佛毕业典礼上讲“如何应对困难挫折”时,亦说:
“如果你有自己的坚持,你的路,即使是奇怪而坎坷的路,也将会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而你能控制你所做之事带来的奖励,将让你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
再以2016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演讲为例爱在哈佛,他表达的主题便是“铭记历史,追随内心”——讲述自己从迷茫到相信直觉的心路历程、身为犹太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并追溯历史、叩问人类如何真正做到自由平等。
“对我来说,只能用更多的人性来对抗更多的仇恨。我想,对你们也同样如此。我们都需要自我修复,用好奇来替代恐惧。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我们都是通过树立同属一个大家庭的信念、建立人与人间的联系,来找到共同点,并且和谐共存。”
看了五种风格迥异的毕业演讲,它们表达着各自的信仰,也在召唤着不同的灵魂。这世界上有无数种“诗与远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终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值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