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墓,1956年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疑冢十二座,分布于范家园与屈子祠镇二平方公里的汨罗山上。

汨罗山除屈原墓疑冢外,还有大量的中、小型墓葬。1983年冬,湖南省博物馆牵头组织中南五省文物专家联合考古,共发掘东周、秦、西汉至南朝的中小型墓葬101座,出土文物913件。其中67座出土陶器162件,铜器30件,生活用具有罐、鼎、杯、壶、镜等,兵器有剑、矛、戈、樽、带勾、镞,此外还有铁插、铁刀、玉璧、琉璃璧、琉璃珠以及腐烂的漆器耳杯、盘等。

专家判断这批墓葬断代,上限是春秋中期,下限是战国晚期,是典型的楚墓。春秋中期楚墓中出土的文物,有越式鼎、越式矛,说明存有越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屈原墓12疑冢进行的勘探,证实无一是假,皆为大型楚墓。

汨罗山隔江相望的罗子国城,楚文王自襄阳宜城迁至于此,专家推测,汨罗山就为罗子国贵族墓葬区。罗子国贵族始于颛顼,与楚王室及屈原同宗,楚文王灭罗,罗完全成为楚的版图。但因同宗之故,灭国而不灭祀。所以,这批墓葬的主人是罗子国贵族以及屈原归葬于此也是顺理成章的。

屈原在河泊潭投江,乡民闻信,争先恐后划船打捞屈原的尸体。因怕鱼儿咬食尸首,还沿江抛洒糯米粽子。这便是汨罗江端午划龙船、吃粽子等习俗的起源。洞庭龙君感其民意,令湖水陡涨,倒灌汨罗江水30里,托其尸骸逆流而上,浮至名山河段,又叫江潭。渔民这才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岸,陈尸三尺墩上。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将此墩名为晒尸墩。

传说屈原尸体打捞上来时,有一边脸颊被鱼虾吃了,其女女嬃用平日在汨罗江中淘洗积赞的沙金为父配上了半边金脸,葬于汨罗山上。乡人颂之曰:“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冠。”(楚怀王客客死于秦,虽有九子,却不能及时葬父)充分反应了百姓鲜明的爱憎。消息传到垣襄王和公子子兰耳里,他们勃然大怒,扬言要掘墓鞭尸夺金脸。女嬃得知跪在父亲坟前痛哭,决心在汨罗山上再筑几座假坟,以假乱真。她用罗裙从山下兜土,不分白天黑夜,顶着炎炎烈日,忍饥挨饿,好些天才筑起一座小土堆,这天傍晚,她实在太累了,终于倒在土堆旁昏然睡去。朦胧中只见一位银须飘拂,身着黄袍的老人,手持龙头杖,从身边破土而出,老人将手中龙头 指向山下,龙头越伸越长,一直伸到山下,轻一戳,再一抬手,一座巨大的土堆随着龙头杖落在了汨罗山上。老人一遍二地挥舞着龙头杖,顷刻间,山上11座高大的土堆拨地而起,老人环视土堆确认与屈原墓别无二致后,缩回龙头杖,遁地而去。此时,山下村庄传来声声鸡鸣,女嬃笃然惊醒,顿觉浑身舒爽,起身准备再去兜土筑坟,却发现方圆两华里的山上已出现了12座高大的坟墓,连自己也辨别不出真假了。原来女嬃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河土地神,挥动起山杖,一夜之间帮她筑起了11座疑冢。这只是传说但也有人认为是为了防止秦兵进攻后掘墓鞭尸,罗子国贵族带领人民群众筑墓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