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君山公园龙腭山南麓的崖壁间,一大一小共两方,相距约4米,皆摩崖石刻,大者居东,凿痕高一米,宽1.7米,中以直线间隔,左右各阴刻一字,为“人”字刀法,小者居西,高0.45米,宽1.25米,内阴刻三字,为平底刀法。

前者刻于公元7世纪以前,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悉昙体梵字石刻;二字是最具神圣意义的梵字。两方石刻既是唐代君山及岳阳佛教兴盛的见证,又是研究唐代佛教密宗流布的宝贵实物资料。

这两方石刻因为字迹冷僻古奥,无人能辨。唐开元三年,谪守岳州的张说在《游洞庭湘山》诗中有过“岩

坛有鹤过,壁字无人识”的感言。故而后人联系《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以及清代初期黄秀《君山十二螺髻赋》中的“泐古篆于藓壁”一语,衍生出了秦始皇凿印以封山的故事,久经流传,遂成为君山一景,名声日噪,游人如织。相传在唐高宗至武则天时代,摩崖石刻就由君山崇胜寺僧人负责管理。

石刻上所刻当为具有深刻哲学和神学奥义的梵字,是天竺高僧或中国大德在君山留下的恒永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