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优势项目,而我国的国家跳水队伍也有着“梦之队”的称谓,在跳水这个项目当中,有一个关键技术:压水花。这方面的技术,中国队的运动员可以说是相当纯熟。
在现今的跳水比赛中,裁判员的打分综合包括了运动员的开始动作、助跑、起跳、空中动作和入水动作,压水花只属于整体打分的一个细节,准确的起跳和动作的流畅度也十分重要。普通观众这些年一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水花上,觉得零水花的动作才是真正的完美。不过可能真正的原因是,空中几秒钟的动作转瞬即逝,外行观众根本看不明白,只有水花大小最简洁易懂,于是“压水花“就成了民间通用的评价标准了。
人体跳入水中的过程就是固体流体碰撞的过程,如何让溅起的水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涉及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跳水运动员应该像游泳运动员那样双手绷直以楔形姿势扎入水中,这样破水面更加锋利,身体阻力更小。
运动员入水时,会排开与自身体积相同的水,这些被排开的水其实就是以水花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水花的大小”和运动员自身的体积大小是成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体积越大,水花就会越大,反之亦然,这在跳水项目中尤为明显。
入水时,身体与水面的基础面积越大,水花就会越大。入水时,速度也会影响水花的大小,速度越快,水花就会溅得越高。身材越是细长,肌肉线条越是匀称,入水时,如果身体形态保持流线型,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气流,这可以增加身体表面与水之间的粘滞力,这可以使水花变小。
据说最开始跳水运动员的确是绷直手如水的,但直到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发现,相比绷直脚尖,直接用脚掌撞水的方式更能够压制水花的产生。受此启发,现在大多跳水高手都开始使用手掌对水的“平掌撞水”压水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