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古道从秦始皇时代开辟,历朝历代皆是湘粤贸易通道的咽喉,一直到民国时期,湘粤公路与粤汉铁路通车后,商旅多走公路、铁路,这条古道才逐渐废弃。
湘粤古道(郴州段)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北湖区、宜章县三县(区)境内,又称骡马古道。北起于郴州市城区裕后街,南接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围村。
《郴州志》称:“骡马古道,即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
湘粤古道(郴州段)自古为楚粤孔道(图二)、咽喉要道,是中原扩展南越政治、经济、军事的交通要道。秦赢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为统一中国,发动五十万大军远征南越,攻取两广,修筑了郴州至宜章的湘粤古道的雏形,直逼粤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封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从桂阳郡(郴州)出发,消灭了南越割据政权,统一了两广地区。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卫飒任桂阳郡太守,大力改造湘粤古道,拓宽路面,青石铺地,增修亭馆、驿站,建立邮驿。《万历郴州志》记载:“飒凿山通道,垂利世世……”。湘粤古道经过这次大规模改造后基本定型,沿用了近两千年。
清初至民国,由于战事频繁,淮盐无法入湘,湖湘人民只能食用粤盐。南粤铁具器皿主要从湘南输入,湘粤古道便成为盐铁贸易的重要途径。湘粤古道地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五岭。湘江、耒水等由水路北来的船只进入郴州就不能再往南方,货物只能上岸,雇用骡马或力夫,经肩挑马驮至宜章再经水路南下至广东各地。粤盐广货经水路运抵宜章,再舍舟登陆,北运郴、永、攸、耒各县,加上官兵调防,朝廷官员、差役的车轿马匹往来,热闹异常,为当时湘粤两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大动脉。
千百年来,由于大量的骡马从古道上通过,青石板路面被骡、马踏出了无数深陷的蹄印。古语云:"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说到"马到郴州死。"从这条骡马古道青石板上负重的蹄窝就可以看到,曾有多少匹马累死在这条道上,我们不得而知。
景点:
含犀牛井、郴县国共抗日合作谈判旧址~李家大屋、福德楼、水星楼、迎风亭、贞节牌坊、文昌宫戏台、古客栈、万岁桥、艮岩石刻、蒙岩石刻、野石铺石刻、东长街、三星桥、南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