槚山皮影自清朝末期从湘潭传入攸县槚山,分布在攸县东乡的黄丰桥柏市,北乡的皇图岭、高视、市坪,西乡的丫江桥、大桥,南乡的石学塘、桃水,以及邻近县、市的醴陵、衡东、萍乡市等地区。
槚山皮影与河北皮影风格很接近,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形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在演技操作和道具制作上都差不多,都是用纸壳或牛皮雕刻成各种不同的人物和动物,并使其每个关节能活动,安上操纵杆,在白布做的银幕后面由演员操纵着进行表演。通过灯光将它们在银幕上显映出来,并配有唱腔和音乐的一种杂戏,其剧目、唱腔多与地方戏相互影响,它是由剧本、表演、导演、造型、音乐及舞台美术几个方面内容组成。
槚山皮影没有科班授艺,技艺的传授大部分是一种父教子、传承师学艺的形式。最早是槚山曾秋和(已故)为进一步充实当地的文化生活,增加谋生的一条好路子,于清代后期期1904年从湘潭一个很有影响的皮影大师齐仕玉拜师学艺承接过来,之后,槚山及附近的劳动人民可是破天荒的看到了有影、有音、有活性的正规杂技表演。优秀而灿烂的古代民间艺术,使人们们文化意识得到了提高,感情、道德、理念也得到了升华,各村都无形的以槚山宁曾氏家族皮影为核心,形成了一种安定、团结的传统力量,似乎有一种民族精神的格局。介于这种局面,槚山皮影以本家祖宗姓氏为谱,借皮影“御隆宫”的カ量之源,全力传承发展皮影杂技表演艺术。民国初期,槚山皮影队达8个以上。演出影响到全县及相邻县域地区,形成空前的繁荣景象。然而,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勢,不得不使槚山曾秋和皮影独家艺术改变传承方式,面向其他姓氏传承。哪里需要皮影艺术,哪里就有槚山曾氏传承弟子。从此,皮影团体以槚山曾为首,发展到了30多个皮影队。攸县的大部分乡镇都有皮影队有的乡镇也有几个以上的皮影队。如丫江桥杨德生皮影队,高视刘双元皮影队,大桥张一端皮影队等,他们都是皮影艺术有力的传承骨干。
现在,皮影受到现代影视网络的传媒文化冲击,民间的传统艺术很少受现代人的观摩,皮影艺术也渐渐走向衰落。但槚山曾秋和的第五代传承人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御隆官”精神在这片熟悉的沃土上顽强生长,恋恋不舍的操纵着曾经盛行的咫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