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客家,简单地说就是相对于当地原居民而言的外地迁徙而来的人群,被原居人视为“客”。

据《炎陵县志》记载,最早迁入炎陵的客家人在宋代,以明后及清代“康乾时期”为最多。目前遍布全县各乡镇,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居住面积占全县的三分之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和炎陵原有居民融合而衍生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原汉语音韵,同时又不断吸取、融合当地先进历史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的“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至今使用统一的客家方言,保留特有的节日活动,沿袭独特的传统习俗。在客家人拥有的“月半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里,耍龙狮、舞龙灯、唱山歌,是客家节日中重要的活动内容。时至今日,炎陵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沔渡、十都两镇的客家山歌在全省乃至广东泛珠三角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炎陵县,至今传唱着2000余首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直接取材于生产与生活之中,无论生产劳动、风土人情、景观景致、男女恋情等都可以成为山歌的题材。人们将在劳作时的喜乐、情感,用山歌抒发出来,在莳田、割禾、摘茶籽、砍柴、砍树等时节,田间地头、山坳山谷、山前村头、河旁树下,到处都能听到山歌传唱。千百年来在炎陵县广为流传的“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时至今日,“客家山歌”遍布全县,以东南片的沔渡、十都、龙溪、策源等地为甚。

根据表现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客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情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劳动歌和情歌。目前,通过挖掘、收集、整理并传唱客家山歌2000余首,并创作了富有客家民歌曲调特征的歌曲100余首。2006年5月,炎陵客家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