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古城在什么地方?郴州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郴州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楚怀王——即义帝迁都郴县,开始造成,不过第二年义帝被杀,郴人怜义帝,将其葬于郴州,现有义帝陵,刘邦建立汉朝后,接着修建郴州城。

据考古工作者对郴州地区境内发现的古老遗址和遗物的研究考证,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地区这片莽莽的山林之中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动。“郴”字最早见于秦朝,由林、邑二字合成,系林中之城的意思 。从“郴”字的出现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郴州在我国南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人曾说郴州“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间两粤之咽喉,处要而当冲,扼塞而控险”;“南户藩篱层层,北门关锁叠叠”。就是说:对于岭南的广东、广西,它是重要的北部门户,而对湖南、湖北来说,则是坚实的南面屏障。因此,自古以来,这里也是各朝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多少大帅、将军在这里屯兵戍守,也有多少起义英雄在这里揭竿而起。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历代地方官员都特别注重对这里的布防和城守。郴州的城垣建设也就随之发展起来。最早的城垣初建于楚汉战争时期,当时的楚怀王——即义帝被迫迁都郴县后,便开始建造城池。由于他在入郴后的第二年就遇害身亡,城池并未建好。刘邦建立汉朝后,由太守杨主持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此后,朝代更换,战火不绝,郴州城屡遭毁坏,又屡次重建。五代时,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63年}曾增筑子城。南宋淳熙十六年知州丁逢开始造城楼。郴州古城的建设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如此,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在这里只能根据明、清两代的历史记载来勾勒郴州的古城风貌。
  
明朝初年,茶陵卫军事长官刘保奉命来到郴州镇压农民起义,他到这里后,大兴土木,修筑城垣,成为明清时期郴州古城的第一个修造者。他建造的城垣雄伟壮观,城围长达593丈,高2丈5尺,厚1丈8尺。到景泰年间又由军事长官高景春主持大修了一次,这时的城围有8里530步,城外壕沟宽6尺,深2丈,并开东、西、南、北门4个,分别称为朝阳门、瞻成门、镇南门、和仙桂门,东、西、南三门还各建城楼一座,分别称为来鹤楼、爽极楼、迎薰楼。城内亭台楼阁,官署公廨鳞次栉比,富丽堂皇。城内设有知州衙门、布政分司衙门、按察分司衙门三处;兵备道衙门即军事机关一处;政府的文化、医学、宗教部门如阴阳学、医学、僧正司、道正司各一处。其建筑规模依各衙门地位的高低而不同。
  
知州堂是当时郴州的最高政府机关,它建在城北,包括各部门办事官员的寓所,共由十几处建筑组成,整个衙门座北朝南,基本上成对称形结构,高墙深院,门楼重叠,显得格外威严肃穆。它的正前是一道大门,建有楼阁一座,称为谯楼,进入大门,又有一道仪仗门,其右为牢狱,左为虚受堂。穿过仪门,即是州官与属官审理民政事务的州堂,建在正中;左边为帑藏库,即钱库;右边是架阁库、仪仗库。后面还有知州与属官讨论政事的弼政厅堂和知州、同知、判官等单独办公的廨所、住房等。
  
兵备道衙门是郴州最高的军事机关,建在知州衙门的西面。正面大门也称为仪门,进门后,迎面一座公堂,为军事长官审理兵事之所。两翼为东、西序墙,后有亭子一座,叫明四亭。兵备道衙门是郴州的军事重地,但也是官僚们养情逸趣,寻欢作乐之所。里面还有冰玉堂、焚香所、孰乐园等花园、宴厅。
  
除州府公署外,城内还有许多亭台楼阁,如北楼、君子亭、物闲亭、藏春亭、上仙阁等等。这些建筑大多是历代州官或当地富豪建造的,由于都建在风物宜人之处,有些建筑的设计也能独出心裁,别居一格。
  
据清代《郴州总志》记载,古城郴州有15条大街,12条小巷。15街分为:城内2条,城外13条。城内一条因在知州衙门前横过,故称前街,呈东西方向,贯穿全城。另一条叫正街,直达南门。两街成十字交叉,并有三条小巷穿插其中。城外13条街,分别称为古渡街、丁字街、大街、东塔街、西塔街、下星街、谢家井街、法宝寺街、北上街、河街、半边街、正一街、后街。13条街连接城内和城郊各处,组成居民区和商业区。在居民区和商业区之间有12巷,分别是张家巷、田家巷、天官坊巷、社仑巷、陈家巷、濂溪巷、邓家巷、姬家巷、罗家巷、水圳巷、三公巷和仙桥巷等。由此可见,当时的郴州城垣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
  
当时的郴州古城不仅是湘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贸易中心。是各种商品集散、交易的中心场所,许多湘南特产如木材、茶叶、烟叶等在这里经销脱手;而来自广东的食盐、水果等也从这里运往各县,或北去省城,甚至京城。城内外店堂铺舍、街市作坊星罗棋布;商旅辐辏,人群熙攘,一派繁华、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