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为什么在湖南?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据史载,炎帝陵“上古有祭,汉初置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现代整修……”,一脉相袭。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遣使遍访天下古陵,寻得炎帝陵在湖南“长沙茶乡之尾”,诏告天下,置茶陵县建制以为标识。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纂《路史》: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而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为方便炎帝陵祭祀,朝廷将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和常平3个乡分出来,合并另设酃县。于是,炎帝陵划入酃县管辖。1994年,因“邑有圣陵”炎帝陵,经国务院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自此,炎、黄二帝归根之地,有湖南炎陵县、陕西黄陵县。

史籍中的“长沙茶乡之尾”“白鹿原”,即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此地为“炎陵山”、“皇山”、“天子坟”。

东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起义军兵临炎帝陵,时之“酃人”为防义军挖掘损毁炎帝陵墓,曾将古陵“夷之”为平地,后经历代修葺、培土,形成今日之寝陵状貌。